跳到主要內容
:::
:::

主題報導

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的任務與使命:中區計畫主持人張鈺孜醫師專訪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自2015年8月起,承接臺中市政府建置兒少保護驗傷整合醫療示範中心,並自2018年7月起,續承接了衛生福利部中區「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服務中心」,該計畫的服務範圍除了臺中市外,也拓展至鄰近的彰化縣與南投縣。2020年榮獲第7屆紫絲帶特別貢獻獎的張鈺孜醫師即為此計畫的主持人。

  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主要提供遭受疑似疏忽及虐待之兒少個案整合性服務,針對個案及其家庭之需求提供整合醫療服務、心理諮商(治療)服務、親職協談服務,或協助社政及檢調進行特殊傷勢研判之諮詢,以及相關網絡成員的教育訓練等。張鈺孜醫師認為,中心最主要的推廣重點,仍然以兒少保護為中心,強化疑似兒虐個案之辨識與通報、建立兒少驗傷流程SOP,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安全網」計畫的推動下,更重視「整合」各種網絡資源,進行個案的評估;另一方面,也透過醫學的科學化「證據」,提供司法系統得以藉由訴訟的方式,為兒少權益伸張正義。

  張醫師認為,中醫大兒童醫院以醫學中心的等級執行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是希望作為領頭羊的角色,透過院內與網絡單位緊密的個案討論、聯繫會報等合作,帶領並整合兒少保護資源和系統;此外緊急的受虐兒少事件,第一線大多都送到醫院救治,因此醫護人員需要接受更多的專業訓練,除了醫療專業知識外,中心藉由辦理司法詢訊問課程加強第一線人員對兒童詢問技巧,避免「污染證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專業能力。總體來說,只要對兒少保護有利的資源、工作坊、個案討論或是實務臨床演練等,張醫師都希望能夠在這個架構下,盡力與網絡系統合作及相互連結。

  當然,社會安全網的建構過程中,網絡型的組織整合與互動,需要許多單位的協同與投入,張醫師以過去一個過動兒的個案,在服務過程中,需要家防中心的協力合作,除了親職教育、藝術治療的方案,也需要心理師、衛教體系的介入,在媒合資源上,透過中心計畫與家防中心的協助,代為尋找治療費用補助等減輕家長負擔的方案,都是跨網絡合作與互補的實例。

  另一個個案,是安置在機構的青少年,面對家庭成員患有精神疾患,以及多次遭受身體虐待等艱難的狀態,安置是最不得已的選擇,藉由中心來整合相關的網絡資源,安置機構、學校、家防中心及醫院共同為孩子來服務,陪伴孩子走過這艱辛的歷程,支持、鼓勵他,如同孩子給我們的回饋:「人生終於有感到一點點的希望了!」

  更積極的層面,是檢警系統在案件上需要資訊內容及醫學評估報告時,中心也能適時提供科學化的專業判斷建議及評估報告,張醫師笑稱自己「隨傳隨到」,在雙方足夠的互信基礎上,更提升了行政的效率和服務的深度。

  談及近30年來臺灣兒少保護議題的變化或差距,張醫師回到醫師的角度,指出早期介入家庭提供親職教育的重要性,透過社工師、心理師等相關專業人員提供照顧者親職指導,藉以改善親子互動模式,可有效地預防家庭暴力或衝突的發生;換言之,家長是否能夠看見孩子的主體性,減少強加於孩子身上的自我期盼或情緒需求,進而相互尊重彼此的想法,反而是在許多實務現場亟欲被看見與實踐的層面;以過去的醫療經驗舉例,在當代社會環境下,例如過動症或自閉症的孩子,家長在照顧上或互動的過程中常面臨許多的困難,也因此更需要教導家長看見孩子的獨特性,看見孩子的好,適切地改變態度、尋求衛教或親職協談的資源協助;張醫生認為,惟有提供並且處理親子關係上的問題,進而改善早期關係產生的情緒或肢體衝突,親子關係才不會持續惡化,重視「早期親職教育介入」,可降低兒虐事件的發生,也將會減少個案進入醫院體系或社福系統。

  張醫師認為臺灣對於「兒少保護」的關注度仍需提升,需從教育體系深耕,至於社會安全網2.0的實施與精進,仰賴整體社會的思維及國人觀念改變,例如西方國家已有近乎內建式的「孩子應該被保護」的氛圍,即孩子是所有人都應該保護的對象,重新思考「孩子是我們的寶」,才能讓所有孩子在臺灣能夠幸福的、快快樂樂長大。

【更多議題及討論請關注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

受訪|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張鈺孜醫師
訪談|蔣麗音、洪敍銘
撰文|洪敍銘
照片|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提供

發佈時間:110/03/05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7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