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主題報導

游擊補給隊──安置兒少們的安全網

  首次兒童權利國家公約報告時,許多學者專家留意到臺灣家外安置的狀況,遂在會議上總結提出,希望兒少安置的機制還是可以以家庭為單位進行,2019年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以下簡稱社家署)針對這份評估的內容,開啟了「家外安置兒少替代性照顧資源強化計畫」的推動與執行。

  隨著社會發展,如今主流的安置兒少成因,已從早年的經濟困難轉變為遭受以重大家庭變故為主,個案的創傷經驗,也較過去複雜,所需資源也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以此,單一的安置機構或是寄養家庭,經常承擔過重的照護壓力,社家署因而組成了中央輔導團,希望能夠協助各縣市在地評估小組視安置兒少的不同需求,協助安置機構導入安置時所需的支持資源。

  也就是說,由縣市政府為首的在地評估小組在各地的兒少安置中扮演一個中介者的角色,也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例如早療、心理諮商、法務等等擔任委員,讓兒少個案在進行評估和協助時能夠獲得更全面的觀照,並且更細緻地進入到安置兒少的生長脈絡中,與社工協作,為這些需要幫助的大小朋友們,找出一條屬於他們的,更適切、舒服的路;在地評估小組也是資源補給的機動隊,將照顧需求進行分級,並針對不同的分級進行不同程度的資源補助,提供不同額度的支持。

  除了上述評估及資源補助外,在地評估小組同時也銜接不同的社會資源,因為安置兒少最常遇到的問題,即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常會因為求學階段的結束,必須換到新的環境裡,舊有的支持系統及資源也經常隨之斷裂,因此在小組中,也有特教教師參與其中,特教教師們彼此之間的連結,是從教育與學習的面向,思考如何提供兒少們更全面、更完善的安置網絡,例如巡迴諮商,就回應許多個案的需求,由於部分學校在資源有限的困境下,無法負擔這項服務,此時小組中的特教教師就成為關鍵的角色,可以協助從中安排,提供或轉介相關的資訊給需要的機構。

  從評估、補助到資源連結,一路走來在地評估小組除了能夠由上至下的導入資源外,當然也提供實務類型的服務,例如諮商師、物理治療、語言治療、職能治療等專業領域知識,也能給予寄養家庭良好的先行示範,進而提升寄養家庭的照護能力。例如在一戶收養情緒障礙個案的寄養家庭中,就很適合應用諮商師安撫、引導孩子情緒的方式,給予了對於親職關係更多元的想像;同時,諮商師在服務期間,也提供了寄養家庭短暫的喘息空間,解除安置兒少與寄養家庭之間的張力,對照護者而言,實是更務實的幫助。

  2019年共有14個縣市參與「家外安置兒少替代性照顧資源強化計畫」,2020年成長至19個縣市,且全臺的兒少安置環境都因為在地評估小組的成立有了很高的成效,作為主管機關,社家署也充分保留彈性,並未限制各縣市小組的作業與背景資料呈現方式,也因此得以因應各自縣市的兒少安置需求,發展出不同的文化和機制,有些地區會將個案的資料建檔,特別註記個案所需的照護需求及已投入的資源紀錄,註明仍缺乏的資源等等,這些基礎資料的建置與人力的投注,都讓小組委員們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精確掌握個案狀況,也能更直接地將服務資源送到需要的兒少手上。

  經過計畫的推行,各縣市政府的早療、特教資源都被完整地盤點過一遍,這也讓人們更加理解臺灣因各地人口組成、經濟階層及社會發展程度的不同,在安置兒少方面,也會產生不同的樣貌、型態與困境。在地評估小組的成立,則是成功融入各地的安置需求的一把鑰匙,它也像是客製化的客服一般,為不同型態的城市打造不同出的連結策略,大大增加了安置家庭滾動式修正與照護增能的可近性,藉由這樣的「游擊補給隊」,實為臺灣的安置兒少們提供一個更好的成長沃土,能讓他們更穩定的茁壯。

受訪|吳書昀教授
採訪|蔣麗音、張愛
撰文|張愛

發佈時間:112/10/0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1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