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主題報導

數位時代下的兒少陪伴與數位教養

  近年來,與網路相關的犯罪事件與重大事故頻傳,從韓國的N號房事件、德國性侵犯在網路交換兒童私密照,到「藍鯨遊戲」引誘兒少自殘……數位時代之下,透過網路剝削、侵害兒少的事件越發嚴重且沒有國界。近期還發生多起TikTok挑戰活動失控,兒少玩家死亡的憾事,更凸顯出數位教養議題刻不容緩。因此,長期關注兒少性剝削議題的台灣展翅協會111年舉辦「數位教養不卡關」線上親職講座,邀請旅美記者曾多聞分享,如何建立孩子們的數位素養、提升其數位生活保護力。

平衡數位生活

  根據美國皮歐研究中心2018年的調查,有45%的青少年「隨時」都在網路上,他們認為必須即時回覆訊息或社群媒體的通知,否則就會感到焦慮。同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列為心理疾病,需要醫療介入才能改善。而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調查顯示,臺灣青少年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約為3.1%,是歐美1%盛行率的三倍,足見引導青少年學習平衡線上與線下的生活為數位教養的首要之務。

  曾多聞認為,完全禁止青少年使用3C產品是不可能的任務,家長可以先帶領孩子認識3C產品對大腦的影響,而後進一步自我檢視,保留好的使用習慣、改變壞習慣。另外,隨著孩子的成長,「社群媒體」將會在他們的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許多研究都顯示,社群媒體對於青少年的情緒有非常顯著的影響,是引發青少年焦慮的重要原因。曾多聞認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成為社群媒體的創作者,而不只是消費者;作為一個「主動使用者」花幾個小時拍攝、剪接、上傳影片,和作為「被動使用者」花同等的時間看搞笑影片,對大腦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換言之,家長不必過於執著小孩使用了多長的時間,而應關注他們使用的方式是否健康。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檢視3C產品使用習慣,進而自我調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YIVofMAig)

保護網路隱私

  「保護網路隱私」亦是數位教養的一大課題,不僅是小孩,大人也應當重視網路安全的重要性。曾多聞表示,談及網路安全教育,往往不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而是「大人的教育不能等」。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法學院教授史坦柏格指出,網路上流傳的兒少私密照有許多並不是壞人拍攝或壞人誘騙兒少拍攝的,而是父母自己拍來曬娃的──父母或許覺得孩子還小,露出屁股也沒有關係,卻不知道這些圖像會被有心人士變造利用,造成嚴重的後果。

  在青少年的數位隱私教育方面,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如何在新科技帶來的好處與潛在的風險取得平衡點,自己願意犧牲多少隱私,換取多大程度的便利?國中生可以學習認識大數據的雙面刃,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的方式(如:關掉App的定位功能,避免將社群帳號連結到其他應用程式);高中生則可學習新科技(如臉部辨識)可能帶來的風險。此外,家長須特別留意孩子使用交友軟體的情形,若孩子隨意將自己的定位、資訊透露給現實中不認識的人,就要採取比較嚴肅的態度加以禁止。

高中生可以學習評估新科技的優點與風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YIVofMAig)

對抗數位霸凌

  網路上的虛擬世界並不是「假」的世界,而是真實世界的延伸。因此,家長不只要教導青少年保護自己,也要教導他們尊重他人,在看到霸凌事件時挺身而出。曾多聞強調,數位霸凌事件中不是只有一個加害者與一個被害者,而是許多方面、許多前因後果的堆積,將被害者逼到角落。國中的孩子可以學習如何發揮道德勇氣與受害者站在一起,並以不激怒加害者的方式回應霸凌行為;高中生則可學習認識網路的同溫效應,從根本理解仇恨言論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為。如此,才能真正解決層出不窮的網路霸凌、騷擾問題。

高中生可以學習理解仇恨言論與恐外情緒的關聯。(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1YIVofMAig)

  未來的科技發展程度難以預料,作為數位原生世代的青少年,也將面臨比今日更加複雜的網路環境。唯有建立正確的數位素養,培養孩子們的思辨能力,才能協助他們應對各式各樣的風險與未知的挑戰。

 

文字整理|李唯瑄
圖片摘自:台灣展翅協會YouTube頻道

發佈時間:112/06/1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