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主題報導

資訊素養與倫理的應用——一個社會工作場域的情境

  「數位時代」泛指以電腦、網路、通訊等資訊科技為主體所帶動的一種新型態的時代,其特徵除了強調「知識」為基礎,以快速地了解新環境、掌握新觀念,產業、經濟、商業的典範與模式也大幅改變,新經濟型態的產生隨之衍生的新困境,成為面對新世紀到來「情理之內」卻又「意料之外」的課題。

  任教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戴榮賦教授是資訊管理系統、物聯網開發、人機互動系統開發的研究專家,身處數位時代的「第一線」,對於數位化的趨勢格外敏銳有感,他認為在數位時代下,上從政府的「數位治理」需求,下至組織、企業積極走向數位化管理,再到大眾與資訊科技緊密連結的「數位社會」,實際上存在著「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的不同進程與階段;然而,以人群服務為產業核心的社會工作,以臺灣的發展情境而言,絕大部分仍然處於「數位化」的階段——即將紙本作業轉為電腦作業的進程,少數較具規模的機構可能進行某些數位系統或流程的優化調整,但若談及商業模式中成功的數位轉型案例(如:Netflix取代過去DVD出租店的營運模式),社會工作及其相關產業群的發展幾近闕如。

老人送餐服務與資訊系統開發

  社工機構的數位化相較其他產業更為緩慢,其中當然有許多限制的因素,除了人才培育不易的問題外,社會資本的投注,以及工作方法乃至於倫理是否能夠「與時俱進」,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與關注的層面。

  戴教授透過自己實際參與的「老人營養餐食送餐服務資訊系統開發」計畫,發現數位管理與數位服務的介入與輔助,對於傳統的社會福利服務而言產生極大的助益;例如,結合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的管理,除了保障受服務對象的權益外,對於送餐員的安全也有了能夠及時掌握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戴教授發現這種跨領域的結合,能夠真正的「助人」,這也讓他再次回顧了資訊素養與倫理應用的重要性與價值。

資訊素養與倫理於社工實務現場的應用

  戴教授認為,「倫理」指的其實就是一種人與人互動的原則,而「素養」則是更大的理論範疇,也包含更多社會各領域共識形成的過程。

  PAPA是資訊倫理的基本內涵,其包括隱私權(privacy)、正確性(accuracy)、所有權(property)及近用權(accessibility),以這些概念應用於社工倫理,並以此觀察其中可能發生的情境兩難,或許更能夠理解在數位時代下的倫理困境。

  在時代的需求下,許多社福機構與組織開始大量使用資訊系統輔助專業服務的執行,個案資料的管理也十分仰賴電子化系統的協助,然而在使用資訊工具、系統時,隱私管理的問題更加複雜,資訊科技(網路)所擁有的傳播力量可能複雜化原本簡單的個資保密問題。例如,目前可以透過資訊技術拼合散落各個不同電子系統的資料,產生個人資訊樣貌,任何人都可以便利地透過網路搜尋引擎,獲知另一人可能未必知情同意的個資。社工在面對新的個案時是否能夠做這樣的事?另一方面,檔案的電子化,也因其便利性,讓「誰有權限閱讀」的問題成為一件棘手的難題。在此面向上,也與所有權有關,這些登打後的資料為誰所有?查閱、追蹤甚至分析是被允許的嗎?以現有的開案資料及相關表單,似乎都沒有相應的授權規範。

  在正確性方面,社工服務的環境(如:吵雜、動態、資訊量龐大),或因個案的特殊性(如:性侵案件無加害人資料,便以不同「代號」做為系統登錄時的折衷作法),都可能會影響登錄資料的正確性,存在著以錯誤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推導出有偏頗的政策的風險?另一方面,社工評估報告的品質目前還需專業督導來協助改善,這也是未來資訊系統可以努力的方向。

  最後是近用性(可取得性、可獲得性)的討論,或許是社會工作產業在數位時代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個案受限於工具、載體或能力,難以享受資訊科技帶來的益處,而社工服務的對象大部分普遍存在「數位落差」的困境,例如,目前大多數的補助資源申請及表單填寫,都必須透過網路進行,對具數位落差困境的個案而言,就需要有更細膩的處遇方式,也顯示出其倫理議題的複雜度。

數位時代下的社會工作倫理

  在戴教授過去開發老人送餐資訊系統的經驗中,他除了深刻地意識到高齡階層、偏鄉場域嚴重的數位落差問題,也看見資訊系統介入專業服務時形成的兩難與困窘。資訊人員必須掌握「如何利用資訊工具解決問題」、「對資訊有所期待」的基礎素養,而具有需求的社工,也必須具備「導入資訊系統時會遇到哪些問題?」「如何選擇、使用正確的資訊工具對應需求」的能力,但實務現場中,往往可見兩造間對話溝通的為難。

  戴教授基於這樣的情境,進一步發現臺灣現行的〈社會工作倫理守則〉中對於「專業知能」的規範,尚缺乏對於資訊工具的應用能力的培養,這也與身處數位時代、積極邁向數位化的社會情境產生某種程度的弔詭;觀諸目前各大專院校的社工系課程,也未有相關的資訊課程,這也讓現今的社會工作人員培訓及養成,一直少了與資訊潮流相互連結的機會與可能。

  更大的困境或許更在於,社福機構如果缺乏具有資訊素養或使用工具能力的工作人員,當然不利於數位化的進度,更甚者將造成加劇過勞、勞力更為密集的不良環境,使得產業人力流動快速,形成惡性循環。

新時代的新考驗

  社工專業強調「案主自決」,社工強制介入的時機,多在於個案傷人/自傷時;然而,對數位時代下更常出現的新形態「暴力」(如:跟蹤、騷擾、肉搜、網路霸凌)的關注,以及網路在演算法下可能造成的「憂鬱」、「自殺」資訊風險,也越來越成為新時代下的新考驗。

  展望更加智慧化的未來,將有更多的程式、系統可以提供社工實務現場更多的建議與輔助,社工人員的培力如何同步於時代的數位化潮流中,或許也是時興的「跨領域」討論中,不能被忽略的課題。

 

撰文|洪敍銘
採訪|蔣麗音、洪敍銘
圖片|取用自Freepik

發佈時間:111/11/25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53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