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主題報導

高齡住宅的「共生」實踐——以合勤健康共生宅(烏日館)為案例的討論

  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預估,全世界高齡人口將於2030年成長至10億人(11.7%),「扶老比」也將上升至18,在高齡化的趨勢下,衍生出高齡者的居住權益問題;另一方面,衛生福利部2017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超過7成的55歲以上人口居住在無電梯公寓或無電梯透天厝的住宅中,在生理機能逐步退化並可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再加上親屬照顧人力的缺乏,凸顯出不容忽視的困境。

  政府雖曾獎勵各級政府與民間團體興建「老人公寓」,「老人住宅專章」的增訂、「促進民間參與老人住宅建設推動方案」的通過,都讓建築設計有了更具老後生活需求性的想像與發展趨勢,但高齡者入住安養機構、老人住宅的主動意願仍不高;推廣「在宅老化」(Aging in Place),強化現有住宅的無障礙改造及重建,成為新興的解決方案,卻也面臨了包含建築法規等許多限制,總表現出緩不濟急的焦慮。

  由此,「去機構化」遂成為國際上銀髮住宅的趨勢,特別是整合醫療、介護、生活支援與預防,強調「居住」的生活機能,以「共生」的體驗為實踐模式,配合建築與內部空間符合老後生活的設計,整合其他相關產業型態互動,達成向內可以自給供應,向外能多元連結的生態系統,開創了嶄新的居住型態的可能性。

合勤健康共生宅(烏日館)以老後生活與價值為設計理念與核心,是臺灣第一棟以全齡生活、共生模式為主軸的銀髮建築

  2019年12月,「合勤健康共生宅(烏日館)」落成,便延續著這樣的理念,以打造「全齡」的生活型態為主,創造更符合需求的「銀髮住宅」。在空間的設計與規劃上,除了符合全棟無障礙外,也強化了科技化(如:AI智能)與自動化的技術,在照護上顯得更加周全與貼心;在「內共生」的連結上,也特別強調較為少見的「育成」概念,例如「共生智作所」、「73號烘焙教室」、「好青春手創工坊」等,都將定期規劃了不同型態的課程活動,除了常見的手工藝習作、藝術賞析、語言學習外,有整合了不少基礎肌力訓練,甚至是親子課程,顯見其跳脫了傳統「老人宅」的規劃想像,而是引介了更多令人感到「快樂」、「滿足」的元素——即來自家庭或社會關係的支持力量。

  館內的「康茵行旅」及其附設的「運動賦能服務區」與「居家長照喘息服務區」也是頗為特別的設計規劃,這些空間能夠提供照護家屬的休憩需求外,也能融入高齡者的日常生活,強化彼此的情感連結,這樣以「生活」為主軸的整體思考,也成為共生宅最突出的特點。

  在「外共生」的部分,相關產業的進駐,也聚焦在樂活生活、健康飲食的方向,除了主題活動上的共同參與外,也同時創造了不少銀髮就業的機會,開創出肯定人生新價值的契機。

過往共生宅辦理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顯示出建築空間、社會設計與生活環境的緊密相連

  在扶老比日漸升高的當代社會,長者的照護開始成為不論是主要照護者的中年族群,或被照護者的高齡族群的雙重壓力,「共生宅」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地延續了過往「老人宅」、「老人機構」的規劃基礎,但在「去機構化」及「重視生活」的主軸下,也開創了不同以往的創新服務模式;不過,合勤健康共生宅透過繁複的設計過程,最終要強調的仍然是「全齡」的居住概念,即這樣的居住型態並不是只適合特定族群,因為完整圓滿的老後生活,除了個人的生理機能、心智能力的照護外,更重要的仍是更開放的、更自由地與外在的情感交流與連結。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Hochin合勤 共生宅


撰文、攝影|洪敍銘

發佈時間:110/12/2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6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