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個疫情下互助共生做法——社區防疫互助平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對臺灣造成巨大且是前所未見的影響,在防疫政策的限制與配合下,社會工作與社區工作面臨了不少挑戰,不過也能藉此機會通過多元討論、集思廣益,彙整出更多在疫情下的工作作為、創意與新方法。
由新港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陳錦煌及信義房屋共同成立的「社區共生行動互助網」,即是在行之有年的「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基礎上,因應疫情下的各種不同需求、困境與現況,期待展現社區間同舟共濟、攜手互助的精神,擴大社區互助的正向影響力,以社區為核心的思考,整合基層的專業單位與資源,由下而上地打造安全健康的支援網絡。
特別的是,「社區共生行動互助網」的發起與成立,更著重在醫療系統及醫療資源於社區場域的介入,除了因為發起人陳錦煌本職為醫師外,社區防疫的刻不容緩,以及在疫後緩步開放如社交距離等限制後,社區及其居民如何重建其社區網絡,原先的社福資源如何重新輸送等等,在此過程需要仰賴醫療專業與更多互助的行動,始能達致共生的可能。
由此,「社區共生行動互助網」在臺灣疫情最為嚴峻的六月底,辦理「互助共生100件做法」的徵集,並將該活動定名為「全台一家」,每周選出「身心靈」、「長輩照護」、「兒少學習」、「商家互助」、「防災救災」、「醫療做法」等不同類型領域的方案,極為具體地示範並演示了在疫情時代下,社區如何達到互助支援的策略,及其實際的成果。
在385件提案中,可以歸納出幾個具體的趨勢,最明顯的莫過於「線上系統」如何成為社會工作的主要場域,又有哪些不同的創意與可能性?例如黃琦媛「疫起讀書趣」的提案,以新竹市東區的兒少族群為主要對象,該讀書會在疫情爆發前以實體方式進行,後參與學員自主發行線上讀書會,延續社區閱讀與分享氛圍,進而塑造出新的共讀方式;陳靜華「疫情下的轉動,線上也能逛市集?!」的提案也創新地串聯屏東縣新住民特色市集,在此方案中指出,許多新住民姊妹因不諳中文書寫,因此過往的市集活動仰賴面對面地與顧客互動交流,在實體活動停辦後,藉由密集的電訪、海報製作,協助文案的撰寫與行銷資源的曝光等等,讓新住民攤商仍能藉由網路社群平台的定期露出,展現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與內涵。
在為期五周的作法徵集後,更評選出五個「信義之星」,五個獲得殊榮的單位,不只是在疫情嚴竣時期,第一時間就召集社區居民的知識與力量,有系統的為所關注的對象找到最佳解決方案,他們所採取的策略除了創意之外,更能啟發人們重新思考「互助」,在低迷的疫情氛圍中創造了正向光明的力量。
如媽媽號「頭城網路食神爭霸賽」,細膩地點出了三級警戒下無法外出用餐,除了店家生計困難外,對家庭來說,也存在著「不知道要煮什麼」的壓力,而「網路廚神爭霸賽」即是建立分享食譜的平台,讓民眾能夠獲得更多料理靈感,也導入獎勵機制,連結在地店家,推出外帶折價券與獎品等等,刺激參與度與互動性,受到許多好評與關注;戴曉君「部落防疫之“kapanan 麥雅巴扎基各電台」則是創新地以錄音與電台放送的形式,凝聚屏東縣牡丹鄉石門村kapanan部落的文化認同,在疫情蔓延期間,讓無法回家的族人朋友們能夠獲得來自家鄉部落的鼓勵。
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譯起防疫—疫情政策多語字卡與移工線上聚會」與林偉爵「WJ Mantis公益防疫線上『一周一螳課」』分別針對移工和兒少,以線上討論室為空間,將防疫常識融入有趣的課程內,既能達到相互交流,也能推廣正確觀念,讓社區防疫工作更加完整;新北市永和區民權社區發展協會「爺奶熊寶貝喘息服務、防疫醫護人員喘息服務」則聚焦喘息服務,這是防疫優先的社會氛圍中比較少被關注的議題,通過民權社區志工的投入,讓第一線社工有更多的休息時間,在人與人的互動與互助上,建立了友善的防疫典範。
綜覽社區防疫互助平台的各種提案,服務輸送模式的調整或創新,顯然成為疫情時代下的重點,這也顯示出臺灣社會工作的與時俱進,已逐漸邁向多元轉型,當然也將面臨3C、資訊系統普及性、使用率、熟悉度等面向的挑戰;然而,這種在互助精神在社區場域的實踐,及其正向價值的揚發,仍然讓人在高度緊繃與高壓力的防疫生活裡,獲得更多相互支持的溫暖力量——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維繫,成就臺灣在一次次面臨天災人禍的災異時,總能夠團結一家、共同面對挑戰的特質。
撰文|洪敍銘
照片|取自「社區共生行動互助網」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