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特別企劃

「這一次,在乎自己」——110年慶祝母親節「媽媽的斜槓人生」活動

  「斜槓」一詞,源自近年來西方新興的一種工作態度與思索徑路,例如《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奇•艾波赫(Alboher, Marci)的《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壓力下的職場求生術》(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以「/」(slash)為符碼,表示在現當代社會形態下,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選擇以擁有多重職業和身分的多元生活,而有一連串不同的頭銜或身分。值得一提的是,「斜槓」原本針對的對象,是在就業環境中的年輕人為主體,探討他們如何在愈趨嚴峻、充滿變化的職場中,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創造新的實現價值,表現「多重事業」的時代取向。

        這樣與時俱進的現代思考,討論的雖然是職場工作與日常身分的角色轉換和平衡,但向來較少擴及到家庭關係——特別是「母職」的層面,然而這卻是上至國家政策,下至日常空間,都相對隱而未顯的重要議題。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特別在110年的母親節當天,舉辦了「媽媽的斜槓人生」活動,雖然活動主軸是慶祝、感謝母親一年來的勞苦,卻也引發出不同面向的討論焦點,擔任主講者的衛生福利部李麗芬次長與立法院王婉瑜委員皆不約而同地表示,現代社會的思維、觀念與職場環境都與傳統社會大不相同,工作時間長、難有彈性等,也同樣是女性會面臨的難題,因此一方面需要和家裡的「神隊友」(另一半、父母親或其他親戚)的充分溝通、相互配合外,也希望能夠保障職業婦女的權益,提供更多的照顧、保護,也能站在孩子的立場,讓職場有更多讓母親、孩子互動的彈性空間及規劃。

        「斜槓媽媽」提醒著身為母親的自發性選擇,王婉瑜委員指出「全職媽媽是一種選擇,而不是期待」,「媽媽」這個角色有很多不同的樣態,不必比較,也不需要給予自己太大的壓力;李麗芬次長也認為,每一個母親都是人,都需要面對自己生氣、軟弱的時刻和需求,因此不要強迫自己做到100%,也需要自主地對「媽媽」這個詞彙、意義重新思考,找到與自我價值實現、生活空間的平衡。

  換言之,「斜槓媽媽」並不意味著鼓勵身為人母的女性邁向多重職業,而是強調「選擇的權力」,這也包含與伴侶相處的方式、溝通的途徑,以及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李次長和王委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抱持著較為開放的態度,不忘在忙碌的生活中,多多討論並培養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也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觀念中,更為邁向平權與共同承擔。

  身為媽媽,因為生產、養育,自然會有更多的艱難與挑戰,甚至也相對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但在這些責任或任務之外,也應該更「在乎自己」,朋友與支持團體的陪伴,不因為工作、婚姻而犧牲人際關係,每天爭取一些空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小小的紓壓,甚至主動、坦誠地與伴侶討論、尋求協助,都能讓母職的角色,存在更多在乎與相信的力量。

  延伸這樣的思考,我們從花媽卓惠珠的分享中,看見如何在疾病、情緒障礙和生活之間的調適、平衡和折衝。她在臺灣特殊教育上投注很深,同時也關注社區、社群團體在相關議題上的支持體系,展現非常精采的「斜槓人生」。她在短講中,以非常樂觀的心態,講述起初在兒子被確診亞斯伯格症、自己被診斷出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時的心路歷程和情緒轉折。

        在這樣的特殊家庭裡,如何去探討「母親的職責」、「孩子的教育」與「家庭關係」的平衡?卓惠珠認為「尊重」和「同理」,才能達成有效的溝通。她以親身經驗為例,「自閉」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是「社交能力缺損呈現單一固執的行為」,當她理解自己孩子的行為、情緒反應模式後,他們之間的「溝通」也就變得更加有效且簡單,反而省下了許多相互猜測、不必要的時間。

        卓惠珠也幽默地提到了她與兒子的關係與互動,「雖然很偶爾還是想把孩子塞回去,但大部分時間我都覺得自己的小孩很可愛!」身為全職媽媽雖然辛苦,但她認為,只要願意從孩子身上看見更多,可能的選項就越多,也能獲得更多的成長,對自己也能夠有自信、生活得更有價值。

        新世代對於「母職」的身分、角色,及其與家庭關係的建構、自我價值的追求等等議題,又有哪些獨特的思考?知名youtuber絕代雙Q夫妻宗岳、薇0大學時就交往,相當年輕就養育下一代。薇0認為「成為母親」的過程中,非常需要與另一半、家人誠懇、深入的溝通,在少子化的小家庭社會中,親屬、親友間的相互分擔,不僅是媽媽們非常重要的喘息機會與空間,同時也讓她們除在「母親」這個角色外,能有更多「斜槓」的身分、實現更多自我的價值。

        因此,薇0並沒有放棄原本youtuber的工作與拍攝影片的興趣,仍然保持著創作的熱忱,關於孩子的照顧、各種家務的分配,也都非常開放地與宗岳討論,因為不論結婚、生子,都是夫妻共同一體,也是「愛」的表現。最後薇0也鼓勵所有年輕人,只要充分思考、準備好工作、經濟條件,勇敢且負責地承擔、誠懇且務實地與另一半、家人溝通,那就「成為媽媽吧」!

        在此次活動的分享中,可以看見不同世代、成長背景、家庭環境的媽媽們,無論經歷哪些討論、爭執以及教育方式的調整,都表現出她們對孩子滿溢的愛,於此同時,她們又能積極地開展精采人生,在各種多重、斜槓身分之下,兼顧各種期待,也能完成自我實現甚至社會責任,讓人感受到身為母親的偉大。

【活動訊息請見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2021.5.9訪於社會創新實驗中心

撰文|洪敍銘
照片|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提供

發佈時間:110/05/1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418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