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特別企劃

社會安全網的預防性視角:基隆市心理衛生中心案例分享

  出生於萬里,年輕時也曾是「外流人口」的許可風督導,指出了基隆長久以來的處境,卻也成為他返鄉的原因之一。許可風過去的服務經驗,主要在社政體系,專攻兒保領域,幾年前「社會安全網」政策推動,輾轉回到隸屬於基隆市衛生局的社區心衛中心服務,他坦言,社政和衛政體系間有許多需要磨合、適應的部分,例如衛政系統著重於個案疾病追蹤、服藥穩定性等層面,與社政系統更加偏向被害人、家庭或親密關係間的情感關聯、提供心靈支持等有廣泛層面的差異,在不同經驗範疇導向及工作模式的背景與與環境中,他也在「重視個案執行成效和差異」及「精神治療科學統計」之間盡力地取得平衡。

  《精神衛生法》公布後,臺灣各縣市開始設置心衛中心,主要服務項目為「自殺防治」和「精神衛生」,囿於編制人力有限,除了具高致命性、高風險性的服務個案外,如有民眾主動求助,也能協助媒合醫療或諮商資源,此外,也積極地關注社區中的精神病人需求或權益,進行衛教宣導與倡議,希望能藉由專業性的服務推動,讓同儕或社區間,產生正向、良善的支持力量。

  許督導認為,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所提供心衛社工服務,乃至於整個精神衛生服務的困難,在於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加上近年來許多重大刑事案件的加害人,常被聚焦、放大其精神疾病或缺陷,容易讓社會大眾產生精神疾病與犯罪、傷人之間的錯誤連結,使得不論是陪同個案出庭、就醫甚至只是日常移動,都容易接收到不友善的眼光甚或謾罵,無形間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而這樣的壓力,事實上還會擴散到病患的家屬以及所居住的社區鄰里,家屬對精神疾病的不了解或不夠認識,以及社區的接受程度不足,都會導致病人無法得到適當的醫療資源和心靈支持,加劇彼此的衝突與誤解。

  許督導在他的實務經驗中,發現在交通相對不便的基隆社區裡,這種弱勢會更加明顯,如社區裡沒有精神專科診所或病院,病患沒有自力完成交通移動的能力,就容易造成吃藥不穩定、心理壓力增大的狀況,反而會讓社區中產生更恐慌或負面的思維或認知;也因此,某一次的「北投家屬團體經驗」,讓他找到了更有效的支持方式。這次經驗,是一個小型的家屬相互支持的談話聚會,邀請痊癒者進行經驗分享,特別是在疾病發作及療癒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讓在場的聽眾了解什麼樣的資源或協助,能讓患者們更加穩定的在社區生活,而非被視為某種威脅的存在。

  許督導認為,心衛社工在與個案的互動關係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協助他們獲得資源,盡可能的給予支持、鼓勵,讓他們得以進行職業重建、邁向自立生活;他說,針對患者精神疾病的醫療若能適時介入,都可能造成顯著的改變。在他曾經服務的個案中,發現家庭功能失衡,造成家庭支持不足,使得這些個案往往都有「無處可去」的處境,也因此,心衛社工最為重要的工作是在追蹤他們的過程中,建立互信、互動的關係,也盡力地找到如醫院、社福團體等協力資源,在此過程中,也凸顯了「銜接」的重要性,許多個案因為精神疾病刻正就醫或服刑,在他們出院、出獄前,先替他們媒合得以維持生活基本所需的資源或安置之處,以免產生銜接空白,更不利於精神衛生的推動。

  談及對社會安全網政策的建議及未來展望,許督導認為,社會安全網2.0加入多元議題自殺企圖個案,使得服務更為複雜、更具挑戰,需要更多不同性質、領域的社工協力合作,雖會增加聯繫上的困難,對某些議題的熟悉度也可能因此不足,需要更多的訓練課程,結合不同專業領域,也希望在人力、經費上,個案服務資源不會排擠、壓縮社區服務資源,給予第一線社工更強而有力的後盾。

  社會安全網最溫暖、也是最堅定的目標,是像一張網一樣,柔軟地「網」住每個邊緣的人,也期待大眾能對各種或許陌生的精神疾病,有更多的同理心、投注更多的理解,「去汙名化」的同時,或許才能讓臺灣成為社會福利更加健全的社會與國家。

基隆「心理健康月」活動啟航,關注疫期間面臨到社交隔離、孤獨、對健康的焦慮、壓力以及經濟下行等問題。

 

【更多議題及討論請關注基隆市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

 

受訪|許可風督導
訪談|蔣麗音、洪敍銘
撰文|洪敍銘
照片|基隆市心理衛生中心提供

發佈時間:109/12/3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418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