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人物專訪

植基「民間力」,《社區發展》的領航員——白秀雄先生專訪

      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出版的《社區發展》季刊,甫於2020年6月推出第170期「社會投資與社會福利」,回首創刊(民國66年4月)至今,已逾40個年頭。

      作為臺灣目前社會福利領域歷史最悠久、發行量最多,且是從業人員重要參考書之一,它的發展歷程、轉變及被賦予的期待等,均是談論臺灣社區乃至社會發展時,令人好奇的課題;不少先賢及研究者均曾略述《社區發展》從通訊、月刊發展成為季刊的歷史脈絡,如曾任教於臺大社工系的王培勳教授〈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的成立及社區發展季刊的發行〉及東華民社系的賴兩陽教授〈社區發展這些人與那些事〉,均提及時任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研究組組長的白秀雄先生,為身兼開拓者及領航員的重要人物。

      白老師憶起40餘年前接任組長時,中心預算及人力皆十分有限,當時言論尚不如今時開放自由,辦理刊物頗為艱難;但他看見民間、社區面臨的發展問題,亟需討論、交流的平台與空間,因而堅毅勇敢地扛起《社區發展》的重擔。

      當時《社區發展》是以「月刊」的形式流通。在推行月刊前,曾於民國61年11月試辦了一期「通訊」,內容以社區經驗交流及政府訊息宣導為主,惟受限於篇幅,總感缺憾及不足;時隔一個月後便改為「月刊」,每期約3、40頁;當時便可窺見後來的規模編制及想像,即在有限的預算下,借重學界的研究動能,也結合民間社團及社區的能量,一方面提供社區工作者經驗分享、交流或學習的管道,另一方面也提供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的參考。

社區發展通訊、社區發展月刊、社區發展季刊

 

     66年4月,在內政部部長的支持,以及白老師的擘畫下,《社區發展》季刊創刊,每期創設「中心議題」,集中討論社區所面臨的議題。白老師認為當時季刊創刊至少有兩個特點,其一是積極與各大學合辦研討會或討論會,並以委託研究計畫、邀稿等方式,將其研究成果於會議發表,後收錄季刊,也因此這些文稿不僅聚焦,也具備很高的可讀性。如第6期於實踐大學辦理「國際兒童年研討會」,針對當時臺灣乃至國際社會的兒童議題的討論,都是重要且珍貴的研究材料。

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執行長交接典禮(1993.4.10)

 

     此外是對「民間力」的重視,季刊的主要宗旨,在於將新知深入淺出地提供給各地社區工作者參閱,即主要預設的閱讀受眾係社區實務工作者,希望以提高民間參與度為發展方向,強化產、官、學界的相互交流,因此開創了如「社政動態」、「社區報導」等專欄,收錄許多社區實務的現況,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及環境中,是十分具有洞見的實踐。

      時至今日,《社區發展》季刊雖未再與大專院校的研討會連結,卻也有更多教授、研究生,或中央、地方政府機關的首長、科長的撰稿,除了使刊物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具深度外,也更能藉由學術交流的力量,給予政策制定強而有力的研究基礎;然而,在強化學術性的同時,是否也造成了「倘使社區工作者不便或無法閱讀,就是與原先宗旨相違,實在太可惜」這樣始料未及的遺憾?

      白老師在這樣的提問中,採取較開放的態度,他指出:「季刊創刊時,即是希望可以融合理論與實務兩方面,學理性的強化或期刊頁數的遽增,對民間的社會工作者閱讀上,確實會造成影響,但不可否認的是,也讓更多專業人力共同投注在社會福利及社區發展的領域,豐富了多元的可能性與價值。」回顧各期季刊所蒐羅的文章,其中學術性論文雖有漸增趨勢,但各期主編仍在白老師所開闢的多元視野中,廣納來自民間社團及社區組織的聲音。

      提及「民間力」的重要性,白老師分享了擔任「臺北富邦銀行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的經驗。該基金會係以公益及回饋社會為目的,並以辦理公益慈善及社會福利相關事業,推廣社會平安喜樂為宗旨,當時推動一系列「脫貧方案」、「身心障礙才藝發展計畫」及「銀髮長者關懷照顧」方案,充分結合過去白老師在政界、學界的歷練與學養,針對重要的社會及社區議題提供解方,在當時也經歷了一番「披荊斬棘」的嘗試及努力,最終不僅獲得許多獎項的肯定,更提供當時社會福利政策具體且精確的實務案例及建議。

      白老師感嘆地說道,現今臺灣的社區及社會發展,似乎沒有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而有劃時代的提升,在新的問題層出不窮的同時(例如疫情流行期間所造成的社會疏離、紓困方案造成的不同群體的利益爭議),舊的問題(家暴、兒童保護)卻仍常見,且有益加嚴重、極端的趨勢,這也讓上到主管機關、中至社團組織、社區社群,下到社會工作者都略感疲於奔命與灰心。

      不過,這同時也是白老師對於《社區發展》季刊與臺灣推動社區發展的期待,季刊的功能,得以呈現、補充來自民間的第一線觀點,進而促成政府、社團組織、學界、社區民眾間的良性互動,使各機關間啟動跨部會整合;例如時興的「長照」、「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等老人照顧,或是如身心障礙者庇護、兒少保護等推動議題,便能與「閒置空間的活化及開發」進行跨域的討論,以民間的需求為基礎,盡力協助、解決社會及社區所面臨的為難與困境;如此一來,民間社團組織,不論是福利社群或社區協會,都能更加充分地了解、肯定政策的制定與推行,進而改善甚至解決更多當代社會衍生的問題。

      獲得科技計畫補助,積極推動具可近性之「閱覽平台」網站的此刻,白老師給予《社區發展》季刊最大的鼓勵與祝福,他指出專欄或專題報導的規劃,能為民間社團組織發聲,作為「民間力」的實踐;同時也期待有更多學界的研究者能與民間合作,以實務經驗為基礎,以理論為閱讀途徑的共同創作,定能開拓不同以往的嶄新視域。

 


受訪|白秀雄先生
訪談|林婉如科長、蔣麗音、洪敍銘
撰文|洪敍銘
照片|白秀雄先生提供

 

【參考資料】

王培勳:〈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的成立及社區發展季刊的發行〉,《社區發展季刊》第109期(2005.3),頁128-135。

白秀雄:〈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扶助經濟弱勢——脫貧計畫簡介〉,《社區發展季刊》第119期(2007.12),頁78-83。

白秀雄:《跨越障礙:一位社福老兵永不放棄倡導改革、追求公義之生命故事》。臺北:臺灣社會福利總盟,2013。

賴兩陽:〈社區發展這些人與那些事〉,《社區發展季刊》第154期(2016.6),頁18-31。

發佈時間:109/09/3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7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