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以社區為實踐場域的福利服務案例
臺灣自2018年開始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USR)計畫,至今已有四年,這項計畫的重點,在於如何藉由大學所肩負的專業、資源,以社會實踐的方式,讓大學的眼光回歸「地方」,進而了解、解決當地的重要問題,其具體的願景,即在於「整合相關知識、技術與資源,聚焦於區域或在地特色發展所需或未來願景」(教育科學文化處,2019),其中「聚焦在地特色及發展所需」,即表現出「以社區為基礎」推動社會福利服務的可能。
當然,USR計畫涉及的面向廣泛,凡是能夠引發師生參與創新、強化區域產學鏈結、促進區域資源整合、活絡在地交流網絡、走向國際擴大視野等執行方案,均是該計畫的重點,不過卻亦有許多質性的大專院校,將其關懷的視角,投注於大學所在區域及社區的社會網絡關係,藉以更深入地了解在地社區面臨的社會議題與發展匱缺。例如國立東華大學《比鄰共好——在地韌性之永續培力行動計畫》以臺灣較缺乏資源的原住民偏鄉脆弱家庭為關注對象,提供跨域專業的陪伴資源及喘息服務;國立屏東大學《讓生命不同凡「想」——屏東身心障礙成人服務友善環境的建置》則與在地社群組織連結,以課程場域實踐為途徑,培育身心障礙成人照顧產業多元人才;靜宜大學《建構幸福銀髮生態圈》則充分回應臺灣乃至世界邁向超高齡化社會的趨勢,透過「共學」、「共好」的理念,雙向連結外部社會資源的投注與內部社區意識的凝聚。
以上三所學校的計畫執行,表面上看似關注或回應臺灣當前受到矚目且討論眾多的福利輸送議題,然而,這些計畫最大的特點,在於嘗試以「跨領域」的思維,引介了傳統「社會工作」或「社福」體系的資源進入實務現場,進而產生截然不同的成果,示範了某種未來能夠永續推動的方向及策略。
舉例而言,位處花蓮的東華大學,即結合該校頗具特色的「諮商與臨床心理系」專業課程,引進專業心理師,並與諮商心理師公會、臨床心理師公會、花蓮縣社會局、衛生局等組織單位合作,從行政、組織連結與教育系統,形成一個跨域的平台,於在地弱勢孩童陪伴及其多元諮商系統、重大災傷跨域專業助人陪伴及罕見疾病與照護者友善支持等面向,提供更專業、觀照更為全面的支持網與保護網。這樣的工作目標與成果,正好對應著東部地區地形狹長、族群組成等環境特性,藉以深入當地的真實且迫切的需求。
東華大學的計畫非常重視身心療癒的過程,相關專業背景師資與心理師專業的投注,對於家庭內部乃至社區的「安心」、「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穩定力量。
屏東大學同樣與當地的民間組織屏東啟智協進會、基督教勝利之家合作,除了延續既有的延緩失能照護方案之外,特別藉由青年學生擅長的資訊、網路及影像製作能力,賦予「復健動作訓練教材」更高的功能性;同時也結合該校資訊專長的教師與課程,開發適合身障成人的闖關遊戲APP「森林遊戲網」,以性別教育為主軸,提升與深化機構既有服務內容的品質。除了資訊應用外,「身心障礙成人畫展」則從美學、行銷與教育的角度,提供服務對象探索自身價值及心靈成長的契機,這種跨域的對話交流,不僅能夠給予在校師生重新認識身心障礙議題的機會,對於身障成人而言,藉由「輔助科技」獲得不同以往的課程活動體驗,也在此過程中感受關懷,轉化為邁向自立生活的動能。
除了資訊科技的輔助外,屏東大學也非常著重身障成人內在心靈的成長與發現,「畫展」是一種以藝術做為媒介的重要形式,透過不同的媒材,讓服務對象更認識自己的內心,也能嘗試與他人分享珍貴的記憶與本質。
靜宜大學則與時事並進,借用時興的「動物輔助治療」概念進入高齡化社區場域,並將其經驗彙整、編輯、出版為教案,使其得以運用於社區關懷據點之長輩,達到預防失智延緩失能之作用。該校計畫最為特別的部分,在於「出版實務課程」成功搭起了生命經驗截然不同的學生與社區長輩間的橋梁,通過生命敘事的訪談、記述,增加共處的經驗,同時獲得的成果也是雙向的——年輕的學生們能夠更加理解甚至同理老化的過程,而長輩們也能在陪伴與生活經驗的重述中,重溫過往記憶的美好與對存在價值的肯定。最終的出版成果,也達到「善循環」,回到大學課程及社區實務現場中,成為最佳的典範。
靜宜大學的學生透過參訪後,融入認知意識與在地文化後的藝術創作成品,藉由專業師資的引導,看見社區景觀、文化及現實需求的連結。
綜合以上的案例展示,可以發現儘管USR計畫關注更為全面的大學「社會責任」的體現,然而社會福利服務作為在地社區最為迫切或最為現實的需求,都讓我們看見大專院校如何整合既有的專業師資、課程以及民間組織、社群的力量,提供了與傳統社會工作不盡相同的跨域共作的模式,它一方面展現了「責任」,另一方面則更重要地引介了年輕的下一代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遂也能成為他們未來的養分——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如何營建一個更好的社會。
撰文|洪敍銘
照片來源|2021 USR ONLINE EXPO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