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我們都低估自身心理的健康——《其實,問題出在心理受傷了:心理如何治癒身體,英國皇家醫學會精神科醫師的身心安頓之道》

我愉快地關了燈,倒在醫院提供的塌陷床墊上。可是,我怎樣也睡不著了。我開始覺得惶惶不安,因為我意識到一個我本來可以幫助的人在那晚死去了,不知道她是否有家庭,是否有退休計畫,是否還有其他責任未了。——本書第1章〈踏入精神醫學的旅程〉,頁27。

  將病人治好是醫師看診的目標,但有種病患會讓醫師的心往下一沉──「心沉患者」,這些患者的共通點是:他們因某種/某些症狀持續向醫師求助,可能是頭痛、背痛、或疲憊等等,但總無法獲得診斷結果,被不斷轉診,醫師認為「沒有真正的病」,而病患不斷回來會讓人聯想到醫師的無能(頁276)。這些人真的有病嗎?正呼應了書名《其實,問題出在心理受傷了》,作者桑豪斯認為病人的心理是診療的一大切入點。

  桑豪斯現職倫敦蓋氏醫院及莫茲利醫院的精神科顧問醫師。多年前,他還是菜鳥醫師時,某天夜晚得知要送來急診室的婦人於半路身亡,他卻想到了自己不眠不休的忙碌,他為此心態感到不安,覺得自己失去了人性(頁27)。後來他轉換跑道成為精神科醫師,真正開始傾聽並理解每個病人──就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由於人們的個性與態度、信念,會影響學業、職場、人際關係等,桑豪斯將精神醫學領域結合過去經驗,發現內心狀態也會影響自身健康,然許多人,包括病患與醫師,皆輕忽了這部分的影響力。

  有趣的是,本書英文書名為Head First,即開宗明義地點出大腦──即心理狀態對我們的重要性,作者透過十餘篇文章,回顧一些臨床患者狀況,揭露出各種醫療問題,包括憂鬱症、輕生、不明之痛,進而延伸到肥胖、精神疾病的汙名化、臨終晤談,以及COVID-19等重要議題。

  從作者的諸多個案案例中可以看出,有些人身體健康,卻宣稱不適而求助診療,也許只是為了想與人互動接觸;有些人由於心理上的焦慮、恐懼於某些未知,進而導致生理感到不適,或是偽造病症求醫,然臨床報告診斷不出結果;有些人則是身心都病了,即使透過生理上的治療仍然不夠,最重要的是療癒他們的內心,找出癥結點。

  作者認為,只關注科學,忽略了病痛的「社會層面」,是持續進行中的錯誤(頁20)。即使現今大多數醫師已行之多年,並有一定意義,至少有了個「疾病標籤」後,病人的痛苦將有了正當性(頁49)。不過,當為病人診斷出某種病後,病人的病識感、是否配合治療、願不願意嘗試轉為健康的生活型態、有否親屬的支持與陪伴……正因人體並非機器,影響患者成功治癒的非科學因素太多。

  人與人若發生紛爭,破解法並非據理力爭、爭個面紅耳赤,而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傾聽,讓對方感受到同理與真誠了,才可能進一步互相理解。在醫學上亦是如此,作者也在書中後記點出:因不符成本效益,醫師很少有時間與病人真正交談(頁274),甚或是打斷病人的發言,權威式地主導整段療程。醫師的角色不應只是處理病患生病的身軀,「不安的心靈」也需一併被照顧。

  作者堅信,現今正延續著一套不適合大多數就醫者的醫療保健制度,並肯定精神醫學的智慧──關心「人」,應以人與人的互動優先,而非最新技術的診療(頁279-280)。他也期待,讀者能學會用新的方式,來思考心理、身體與健康,身、心、靈都達到平衡,才是真正的健康之路。

治療憂鬱症的方法不是「抗憂鬱藥」,或至少不單單只有抗憂鬱藥,還要了解個案的生活方式、支持來源、就業、藥物使用、自尊和所有可能需要改善才能達到康復的條件。身體健康問題也是如此。……如果不針對症狀的背景或其心理層面加以深入了解,醫療毫無意義。(頁275-276)


撰文推薦|姚芳慈

【書籍資訊】

作者/艾勒斯特.桑豪斯
譯者/呂玉嬋
出版/奇光出版、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1.9
ISBN/9789860650686

發佈時間:111/03/1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