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專業的角色——《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第三版)

心理衛生議題相繼衍生,如:災難創傷、物質濫用、憂鬱、焦慮、厭食、自殺、性侵家暴、跨性別。這些議題往往讓缺乏相關知識與實務背景的社工者束手無策……。本書第11章〈心理衛生社會工作〉,頁286。 

  《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一書於2002年初版,歷經2011年的第2版改版,在發行近20年來,進行第3次改版。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是與時代及社會的脈動、變遷、轉變息息相關的議題,其於本土化的發展軌跡與脈絡,向來都是極受關注,卻也無可迴避的探究主軸;以此,《社會工作與臺灣社會》彙集領域研究學者的研究成果,系統性地整理了社會工作各實施領域的樣態,體現歷時性的推展經驗,遂成為國內相關系所的指定參考用書。

  本書主編呂寶靜教授於序言提及,本版最大的改版處,即在於增加了全新的章節「心理衛生社會工作」,其最重要的原因係近年來臺灣在探論「心理衛生」範疇時,已有了與過去常以「精神醫療」為基礎的討論更具拓展性、前瞻性的面向;政府相關政策的頒布施行,特別是「社會安全網計畫」的推動,不僅擴展服務對象的範圍,其服務目標,除了協助相關疾患的穩定外,更強調如何預防、降低風險、提升家庭支持更能、促進返回社區的自立生活能力等等,顯示出心理衛生社會工作的重要性漸增,也凸顯相關專業人力的豐沛需求。

  本章(第11章)作者為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吳慧菁教授,長期關注並研究精神醫療社工、社區心理衛生、創傷輔導之議題;她首先藉由歷年的統計數據,指出精神疾患直接、間接造成個人失能、家庭負荷、國家生產力損失、健保醫療費用耗損、長期照護等實質或潛在問題,促使國家在重大精神醫療政策上的轉變,也因為相關服務病床量的需求增加,帶動對精神醫療專業人員成熟化與轉型(頁286),但她同時也指出了心理衛生社會工作人力上的知識背景與實務經驗的不足,可能造成諸多誤解、甚至失去核心工作價值呈現的困境,另外在心衛領域,常面臨價值倫體的爭議兩難等,在在顯示出理論化建構的迫切性。

  吳教授首先梳理臺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的四個發展脈絡,「社工在精神醫療領域的專業角色」的變化與「社區復健服務發展空間」的設置與營運,都是在歷時性的發展中,可以清楚看見的趨勢;在各自脈絡下,臺灣在精神衛生相關政策與法規上的規範,如何雙重地影響實施現況與服務工作者的服務內涵,照護場域與服務對象範疇的擴充與調整,也都有了極為詳細且具殊異性的分析。

  同時,在「理念價值與反思」一節,作者也提出了當代臺灣社會中仍存在著的污名化現象,衍伸出包括家庭、學校甚至社區的衝突,以及被標籤化後的身心衝擊,造成醫病合作關係的建構困難;於此同時,對專業社工而言,要如何尋求所謂的「最大利益」,案主自主權與自決權如何審慎權衡、拿捏甚至判斷強制介入的時機,又如何落實尊重個案個別差異於實務現場,也都延展出當代心理衛生社會工作中更多細緻卻又不可忽視的研究論題。

  臺灣乃至於全世界的心理衛生社會工作發展,必須積極地從醫院或療養機構擴展至社區,並更加深入地瞭解案主的社區適應狀態及其居家環境、支持體系,充分掌握其需求的獨特性;然而,如何讓心衛社工與服務工作者能夠秉持專業理念與精神持續提供服務,事實上也需要社會大眾投注更大的關注、同理與理解,也才能拓展相對弱勢、邊陲族群的聲音,共同撐起他們的生活、需求與價值。

心衛社工服務族群及領域廣泛與多元,從兒童到老人,醫療機構至社區等,……致力於發展生活壓力因應之自立與自我照顧能力,提升自我效能,促進服務對象社區生活的幸福感與安定感,非僅止於疾病或問題行為矯正與治療。(頁307)

 

撰文推薦|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呂寶靜主編
出版/巨流圖書
出版日期/2021.08
ISBN/9789577326249

發佈時間:111/03/07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79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