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共同抗疫的歷史——《百年戰疫:臺灣疫情史中的人與事1884~1945》

我不是醫療從業人員,每次聽到這樣的讚美,我一方面以身為臺灣人為榮,另一方面也感覺自己沾了那些真正在第一線作戰的醫護人員的光。(〈從前從前,有位叫中尾滿子的看護婦〉,頁160)

  目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COVID-19)對世界經濟、公衛、社會型態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臺灣雖憑藉著於SARS流行時所累積的抗疫經驗及大眾的主動、充分配合,卻也不能免予受到嚴重的波及,但在醫護人員的犧牲與投入,幾度快速攀升的確診、死亡的不安,都能漸漸地緩和下來,至今疫情仍在可控的狀態下,在世界各國紛紛放棄「清零目標」的今天,臺灣的防疫經驗與成績,也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

        《百年戰疫:臺灣疫情史中的人與事1884~1945》一書描述的是臺灣在日治時期面對一波波「境外移入」的病毒及「本土疫情」時,身為醫師、護理人員、檢疫者甚至患者的故事,他們的身影,也拼湊出臺灣這個不可避免地要密切和國際社會接觸的地域,如何對抗疫病、如何在經驗中成長、如何凝聚強韌的力量。

        在本書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見日治初期臺灣最嚴重的三種傳染病:「百斯篤」鼠疫、「虎列剌」霍亂、「麻剌利亞」瘧疾(當然還有像是「窒扶斯」傷寒、恙蟲病、「天然痘」天花等等)。在今時更趨健全的公共衛生、醫療資源及社會基礎設施,臺灣早已能夠脫離這些傳染病的危害,也能更為輕易取得治療的藥物,然而本書卻在爬梳史料的過程中,側寫出臺灣這座島嶼的許多「無奈」:

因為貿易往來的關係,臺灣不斷受到來自中國、南洋地區的疫情打擊,尤其中國的「戎克船」幾乎在臺灣西岸各個角落都能隨意靠岸;人能上岸,船上帶有「百斯篤」鼠疫桿菌的老鼠,更是「勇渡海峽」毫不客氣實施「登陸作戰」。(〈你我之間最遙遠的距離〉,頁94)

1896年南臺灣的「百斯篤」疫情開始緩和的時候,沒想到北臺灣也開始出現病例。……因為居住在同一個宿舍因此造成交叉感染,至於感染源來自哪裡,因為他們四處送信、遞送物品的工作性質無法追查。(〈烏鼠病與百斯篤〉,頁57)

  百年前的臺灣社會,交通及各項資源的流通當然不如今日快速方便,然而在百年歷史的前後對比中,卻也可以看見臺灣仰賴國際貿易時難以迴避的染疫風險,以及疾病在本土傳播後的不可控或無法追查的現實;這樣的處境,和2021年5月起臺灣進入第三級警戒時的諸多討論,存在非常具有「既視感」的對應;〈天平的兩端〉也述說了一個令人不捨的故事,1930年天花在臺南市流行,當時居住於雲林口湖的莊明受徵召前往臺南支援,但此時他的孩子正罹患急性肺炎,最後在不眠不休地施打疫苗後三天,莊明返家後,孩子已因肺炎離世。作者指出,這種「滅私奉公」的故事雖然在黑暗的疫情時代下,格外的鼓舞、感動人心,但對莊明來說,何嘗不是難以承受的至痛。

  也因此,本書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以及珍貴的老照片,意圖傳達的是百年來臺灣為了消滅各種傳染病,犧牲無數,也在每一次轟轟烈烈的防疫戰爭中,慘痛的汲取經驗,也必須轉化許許多多令人傷痛的記憶;然而在不同型態卻愈見猛烈、影響範圍愈廣的現代疫病或可能成為常態之時,「幸免於難」也許不再是一種探索或渴求,而是如何建構「他們就是我們」的團結與共識,共同書寫臺灣的抗疫史,也記述每個值得欽佩的奉獻身影。

在各種流行病接二連三的強勢壓境下,我們在不斷地跌倒後又站起來,並在傷口結痂時學會了一件事:一但防疫戰開打,就是團體戰,沒有人會是局外人,誰也不能拋棄誰,更沒有人應該被遺忘。──蔡蕙頻〈前言〉。

 

推薦撰文|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王佐榮、蔡蕙頻
出版/蒼璧出版
出版日期/2021.01
ISBN/9789869972741
發佈時間:110/11/1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5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