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探索個人與家庭關係的連結——《家庭評估與會談案例》

繪製家系圖不是接案或初評時,收集案家資料,填寫在紀錄表上的紙上作業,或登錄到政府相關資料系統上的行政工作,而是真真實實、可以活用於實務工作中,有效幫助案家的工作利器。——劉可屏推薦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家系圖」是一種可以檢視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歷程,瞭解過往的自我,以及探求、接近「真實我」的工具,或說一個過程,它可以作為「跨越文化知識」的評估工具,因為不同國家、種族、地域環境、文化、社會背景下的各種家庭,都能透過圖像化、圖示化的方式,描繪、呈現出家庭的多重樣態,因此亦能應用在社會工作、醫學、心理、護理、諮商以及其他相關領域,近年來甚至在教育培訓或實務工作上,都日漸普及;然而亦有學者指出,在臺灣的社會工作領域裡,較少真正的運用,且在社工專業訓練上,也缺乏實際利用家系圖,用以理解、深入家庭關係、困境極其解決方法上的判讀。

        本書作者為美國的Monica McGoldrick教授,她是家系圖發展與研究的先驅,本書與《家庭評估與會談技巧》更被認為是心理師、社工師在建立相關理論基礎、實務工作場域運用的必讀教材與參考資源,相關的案例說明與分析雖然有國域、文化、社會環境的差異,但卻也清楚地顯示出家庭困境與問題裡,某些不可能迴避的關鍵。例如她在「對家系圖的抗拒」一章中,談到所有的家庭治療過程中幾乎必然遭遇的「抗拒」難題,這個艱難特別容易出現在「負向家庭」的情感連結上,作者指出面對這些負面回應、抱怨的同時,應該更進一步地鼓勵個案在其生命脈絡中探索他們的歷史,而聆聽者(不論是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應該做的,則是幫助個案看見議題和歷史之間的關聯性(即個人與家庭成員/家庭事件間的關係與連結);然而,正因為不同的生命個體間的歷史難以過渡與真正的「感同身受」,作者即認為在此議題上所應接受的專業訓練,是確立助人工作應該達成的目的:創造「意義」與「價值」,因為唯有「開口」與「對話」,才能真正瞭解、釐清個案把心關閉的原因,找回家庭情感聯繫的重要性(即使個案聲明不重要),也才有可能幫助他們取回自己的力量。

        家系圖讓實務工作者認知到家庭背景的複雜性與重要性,特別是家族歷史、模式和事件,都可能或顯或隱地對個案造成重要的影響,進而被組織為他們的思緒及話語型態,這也讓以「家庭」為中心的臺灣社會工作在評估、陪伴甚至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了能和其他資源或服務系統相互連結、對照的可能性。

        本書除了匯集許多案例與實務過程,同時也能作為工具書來使用,各章節以實務工作者的角度,依照工作過程可能遭遇的疑問與困難,從家系圖的運用、面對抗拒、處理關係的融合與截斷、三角關係與去三角化、哀悼與失落,進一步地面對不同類型的婚姻關係、育兒、手足問題,並鼓勵在臨床實務的過程中,普遍地使用家系圖的方式,展現出「家」與「家庭」的價值、意義與個體經驗連結的重要性。

        理解他人終究是極其困難的工作,因此Monica McGoldrick在本書末,特別強調家系圖所隱含的家庭探索下的工作原則與助人工作的訓練,即是「先探索自己」,她指出:「就像我們的個案一樣,我們第一時間比較會注意到問題,便是當我們被家裡的其他人惱怒時,我們可能會覺得陷入三角關係、被錯待或氣某人。什麼地方開始沒關係,但重要的是要體悟到探索家系圖是為了瞭解家庭模式,然後思考自己想如何修改自己的行為,但不是他人的行為。」(338),這段話提綱挈領地指出了「尊重」與「同理」在工作過程中的必要性,因為越多對自我的探索和理解,就越能想像個案和其家人、家庭成員間的掙扎與糾結,也越有可能重建家庭關係的模式,看見可能受到創傷、感到欠缺的心靈。

協助個案在他們的家系圖脈絡裡檢視自己的目的,是協助他們弄清楚,他們如何能活在一個和他人、和自然的尊重關係裡、如何能適當地關心他人或被他人關心……——第一章「臨床實務的家系圖運用」(頁29)。

 

推薦撰文|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Monica McGoldrick
譯者/楊東蓉
出版/啟示出版
出版日期/2018.01
ISBN/9789869507042
發佈時間:110/05/25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56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