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生產主體的再看見:《喚回失落的溫柔》

現代社會中,讓醫院主導的生產過程已是主流。而溫柔生產所追求的,是讓女性的身體帶領自己,重新找回被遺忘了一整個世代的生產本能。就像找回了被遺落在歷史裡,擅於搭建房子、生火煮食的生命本能。——梁淳禹自序,〈革自己的命,找回自己生產的本能〉

 

        「生產」,除了是迎接新生命的必要階段之外,同時也是「伴侶」要邁向「父母」的轉型。臺灣在現代醫學進步前,婦女生產大多由村里間生產過的婦女協助接生,「產婆」的角色在生產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們雖有生產經驗,但在醫療知識上的不足,也讓早期臺灣的女性生育具有較高的風險;日治時期因現代醫學知識與教育的逐漸西化、普及,逐步開始建立了看護婦、助產婦等制度,讓女性不論居家或至助產所、醫院生產,有更穩定的保障。

        然而,當代女性面臨生產時大多住院,過程由婦產科醫師主導,除了有複雜的時代與歷史背景因素外,也是因為臺灣社會對於「懷孕」這件事難以理解的「關懷」,以及年輕一輩女性對「生產」知識的普遍不足有關。《喚回失落的溫柔》從懷孕初期對周遭環境理解、對醫療行為介入的反思,最終到對女性生產主體的價值確立,乃至於整個「生產團隊」的支持等,進行了一次充滿疑問卻又篤定的探索。

        書中寫實地呈現了當下臺灣女性面臨的「產前檢查」多達十幾項,還有許多依據個人需要的自費檢查項目,「一九八一年,我媽媽懷著我的時候,還不需做那麼多檢測,懷了孩子就是生下來,也不用因此面對腹中小生命存留與否的兩難抉擇。」所謂「溫柔生產」探問的開端,大致始於此——並非否定醫療檢測行為,而是這些需求是否出於自願,以及必要?

        《喚回失落的溫柔》以輕緩的語調,訴說孕婦在臺灣社會頗為無奈的現狀,例如:「假設孕婦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作者指出,不尊重個人的獨立性,將老弱婦孺都普遍地無能化,自然而然就削弱了這些個體獨立的可能;換言之,在這樣的思考徑路下,「生產」與「生病」弔詭地劃上了等號,也讓作為生產者的女性及其伴侶或周遭親友,產生了一種「被幫助」的錯覺。這些錯置,具體的展現在產前各種檢測,甚至是生產時的姿勢、產後被對待的態度等等。

        助產師的專業協助,讓他們發現「被溫柔對待」和「被幫助」的不同,相較於臺灣不得不制式化的生產系統,她們更需要理解的是從生產的原理、女性身體的認識、產前教育與學習及支持、陪伴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讓女性具有生產過程的參與權和自主權,更重要的是——生產主體有權力選擇、創造想要的生產經驗。

        《喚回失落的溫柔》一書並非激進地排拒任何醫療行為介入生產的過程,反而一再強調充分溝通、確認「風險」的重要性,更進一步的是,透過「溫柔生產」的概念,傳達「找回本能」的重要性,因為任何的動物身體,都會基於自然的狀態,保護、產育下一代;而一旦這樣的本能被找了回來,即便過程艱辛且痛苦,事實上也讓作為生產主體的女性身體,得到了更多的尊重與尊敬。

 

在助產師的專業引導之下,超過七成的婦女有能力自己完成生產過程,其他人要做的,只是在一旁協助與支持。目前臺灣願意接受溫柔生產的醫院與家庭愈來愈多,雖然現在的比例還是偏低,可是,只要大家願意支持、瞭解,我想,我們終將能夠慢慢地找回生產的本能。——〈一個爸爸的誕生〉

推薦撰文|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林宜慧、梁淳禹
出版/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6.2
ISBN/9789865787974
發佈時間:109/09/3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08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