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面對「死亡」——《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人生終需一死,絕症病人的死亡,並非醫療的失敗;未能協助病人安詳往生,才是醫療的失敗。活著,是最好的禮物;善終,是最美的祝福!——陳榮基〈本書序〉,頁14。

  

  對於華人社會而言,「死亡」往往是一個禁忌的、需要避諱的話題,也因此,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很少有機會真正地認識「生老病死」中,由「老」而「病」最終「死」的這段看似必然卻又陌生的歷程,這當然也造成了我們真正要面對死亡,甚至是面臨死亡的「抉擇」時的惶恐、不安,也甚至可能因為不理解、誤解而缺少了以人為本的尊重、關懷與同理心。

  醫院,是一個以病人為中心,提供醫療服務的空間與場域,除了具體的病症以外,病人及其家屬的焦慮、對疾病的未知恐懼、壓力與不適應,也同時是醫療照護中非常重要的面向。《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一書,以口述的方式,紀錄了許多醫病關係的故事,也直切地從「陪伴死亡」的角度,寫出了當代人們往往避而不談,卻又始終必須面對的課題;其中除了醫護人員在搶救生命過程中的奮力與盡責,當然也看見了生死交會之時的悲傷、痛楚甚至折磨,而更為重要的是,本書作者,同時也是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醫師淬鍊了他的人生經驗後所得出的箴言——「生死兩安,再無遺憾」。

不是你們醫生自己說不要輕易放棄的嗎?要拼一拼看的嗎?怎麼可以這樣,難道別無其他的可能了嗎?……你們給我一個要拼拼看的希望,卻是比現在更悲慘,你們叫我怎麼能接受?——〈12歲女孩說〉,頁120。

 

  在醫院中最為常見的場面,或許是這種醫師與親屬間因為立場的不同,而產生的對立;在這則記述中,我們清楚地看見了對於病者家屬而言,他們對於「痊癒」及延續生命的迫切渴望,而對於醫師而言,病情的不容樂觀以及術後的可能風險,卻又是一個難以忽視的事實。黃院長認為在這個衝突中「病者」因為陷入昏迷而無法表達「自主」意願所造成的缺席,讓人們容易忽略「善終權」的意義;最後病者12歲女兒的一句「不要再讓爸爸受苦了。好嗎?」才讓理應是醫病關係中核心的「生病的人」,有了間接地、卻又必要的表述權利。

  在黃院長的記述下,我們也發現另一種面臨親人生死交關之際,親屬間衝突的場面。例如〈轉院〉這篇短文,寫出了一對兄弟為了腦死的父親要不要簽「放棄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而激烈爭執的情形,最終在百般無奈的妥協下,老父親的病況在轉院歷程中惡化,猝然離世,後續更造成了兄弟間的相互怨懟與責怪。黃醫師藉由這個經驗,指出了當代醫院、醫護人員與病人及其家屬間對應的兩難,然而如何做到「正確、清楚、及時、對等」的病情傳達,而又如何基於對專業的信任而給予最大的支持,避免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也都是醫院乃至於每個人在生命中必須學習的課題。

  在本書中,讀者可以體會「圓滿」的涵義,並非沒有苦痛,而正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必然經歷因「老」、「病」而「死」的歷程,我們才必須認知並理解「如果對不可逆的事,執著不放下,硬拼到最後,往生者含冤帶怨,活著的家人,真的就會問心無愧了嗎?」(〈大年初二〉,頁186)抉擇之艱難,我們才能夠在醫病關係中,減少對醫護人員的怨懟、指責,也才能避免因為衝動、無知而造成終身的愧疚與遺憾。

  而或許,「善終」,就是人們足夠理解死亡,也能坦然接受死亡(不論是親近之人或自己)的時刻。

至於道別,向來忌諱談死的國人,更不知如何把人生最後的據點,畫成一個圓滿的圈。生死謎藏,在每一個死亡的背後,都自有人生功課要去學習。——〈四道人生,頁221〉

 

撰文推薦|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黃勝堅

出版/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6.11
ISBN/9789862132043
發佈時間:113/03/28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56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