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在愛中尋找自己的根──《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我們也不習慣面對差異;我們容忍,但不擁抱。……「尊重多元」底下的意思往往是:你不一樣,你在那兒沒關係,只要我們不要有交集就好。別人可以跟大家不一樣,但若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自己家,仍然困難重重。「背離親緣」是給當代台灣社會的一帖苦口良藥。安德魯‧所羅門談差異,但他不談「尊重多元」──他的筆觸所至遠遠超過。──〈推薦序〉

 

  父母總能在孩子身上看到一部分的自己,那份相似往往又激發父母付出更多的愛。但若孩子與自己的期望完全不同呢?當異性戀的父母生出同性戀的孩子,聽力正常的父母生出聾人後代,菁英父母生出唐氏症寶寶,平庸的父母生出神童……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異常」?而這些背離親緣的孩子們,又如何在垂直身分與水平身分之間尋找自我認同?本書作者安德魯‧所羅門花了十年的時間,拜訪了三百多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以冷靜而細膩的筆觸深刻地描寫了這些家庭經歷過的掙扎、艱辛與喜悅。

  全書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探討聽障、侏儒、唐氏症、自閉症、思覺失調,下冊探討身心障礙、神童、遭姦成孕、罪犯、跨性別,當中涉及了複雜多元的生命議題,有些至今仍沒有解答。例如,在〈聽障〉、〈侏儒〉兩個章節中,「障礙」的意義在不同家庭的故事中反覆辯證。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聽障者有機會在植入人工耳蝸後聽到聲音。當有可能矯正孩子的異常,父母該不該嘗試?但如果選擇了矯正手術,是否代表著父母不接納甚至否認孩子的異常?應當鼓勵孩子學習口語,往「聽人」(Hearing)的生活方式靠近,還是只讓他學習手語,徹底融入「聾人」(Deaf)文化?在美國,聾人與侏儒各自藉由水平身分形成了強大的族群認同,雖然「聽不見」、「長不高」在醫學上被認定為一種缺陷,但在他們的族群中,這並非一種「障礙」、「疾病」,反是可以引以為榮的特色。侏儒父母願意領養侏儒孩子,聾人父母也想生下聾人孩子──用基因檢測、孕前篩檢避免生下帶有身心障礙的孩子,這樣的做法相當於「種族屠殺」嗎?聾人反過來使用醫學技術,想生下與自己一樣的聾人孩子,可以被接受嗎?

  社會對於「障礙」「異常」的定義一直在變化,這些艱難甚至於敏感的問題也難以論斷對錯。作者並未粗暴地主張「愛可以跨越一切困難」,而是如實呈現這些家庭面臨的困境,在困境中尋找與異常和解、與生命和解的可能性,值得閱讀與深思。

 

父母往往把異常視為疾病,直到習慣和愛讓他們有能力面對奇異的、全新的現實,而這樣的轉變多半是因為認識了何謂「身分」。親近差異,便能適應差異。(上冊,第一章)

 

撰文推薦|李唯瑄

 

【書籍資訊】
作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
譯者/謝忍翾、簡萓靚
出版/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6.3
ISBN/9789866179969
發佈時間:112/11/2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19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