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理解創傷,重建希望──《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

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行為」,都是為了「適應」過去創傷環境發展出來的生存機制。當我們只看見這些問題行為,就很容易給孩子貼標籤。然而,若我們能理解何謂創傷知情,就能幫助孩子復原。──推薦序,頁5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許多人認為「孩子還小,長大就忘了」,或認為孩子具有自我復原的能力。本書用10則怵目驚心的案例告訴讀者,這種觀念大錯特錯!

  本書作者布魯斯‧D‧培理為美國的精神科醫師、兒童創傷學院資深研究員,長期研究兒童心理健康與神經科學。作者指出:

孩子的自癒能力是後天養成,而不是與生俱來的。發育中的腦部可塑性最高,對幼年時期的經驗也最敏感,不論好或壞(頁56)。

  一場幼鼠實驗的結果顯示,短短僅分鐘的壓力,就能永遠改變老鼠的大腦;當孩子遭遇真正的創傷,將造成更嚴重的影響。

  如第二章〈這是為你好〉的案例,年僅三歲的小女孩珊蒂目睹母親遭到姦殺,並被兇手劃了兩刀,在縫合傷口後,便被送到寄養家庭,沒有接受過任何的心理輔導或精神照護。其後寄養家庭發現,珊蒂有種種「無法預測」、「怪異」的行為,例如:難以入睡,經常受到驚嚇;不時做白日夢、難以被喚醒;不願使用銀製餐具,尤其害怕刀子;門鈴響時,會害怕地躲起來……作者心痛地表示,這些行為全部都是孩童的大腦防衛、適應創傷形成的反應。回想起具威脅性的事物並盡量避免類似情況發生,是動物生存的關鍵。因此,門鈴每次響起,都像在宣示兇手到來,銀製的餐具則是殺傷人的武器,這些日常的事物變成了喚起可怕回憶的線索,讓珊蒂持續處於恐懼、警戒中。而神遊、難以被喚醒的症狀,則是大腦在遭遇極大壓力時,為了保護自身而產生的解離反應。幸而,在作者的治療之下,珊蒂逐漸從創傷復原,緩慢而穩定地邁向正常的生活。

  《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每則故事都深刻地展示了童年時期遭受的壓力、虐待、忽視會如何影響孩子的發展。作者除了以生動流暢的文筆述說這些令人心疼的案例,也盡可能地用淺顯而精確的方式解釋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不同類型的創傷分別會造成哪些反應,並對如何協助、治療受創孩童提供了相當具體的建議,在案例敘述與醫學知識間掌握了相當好的平衡。本書不僅適合一般民眾閱讀,更已成為多所大學和研究所的社會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犯罪學的教科書,幫助無數的專業人士洞察需要幫助的孩子。期盼社會大眾能更加重視創傷事件對孩子大腦、人格乃至身心發展的重大影響;當我們能深入理解受創孩童,並給予他們所需的愛與支持,便能看到他們在遍體鱗傷中綻放的奇蹟。

 

孩子如何通過創傷的生理、情緒或心理考驗,取決於他們周遭的人們──尤其是他們應該要能信任與依賴的成人──是否在身旁給予關懷、支持和鼓勵。……認清暴力與威脅對愛人與工作的能力造成的有害影響,我們便能更加瞭解自己並且扶助生命中遇到的人們──尤其是兒童。(序言,頁24-25)

 

撰文推薦|李唯瑄

【書籍資訊】
作者/布魯斯‧D‧培理(Bruce D. Perry)、瑪亞‧薩拉維茲(Maia Szalavitz)
譯者/張馨方
出版/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18.12
ISBN/9789869700641

發佈時間:112/10/0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41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