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從生命科學出發的生活認知——《研之有物:見微知著!中研院的21堂生命科學課》

以理論結合實作、專業結合想像力,探索生活中各種問題的答案。每個研究成果,都不只是一篇論文,而是推進生活邁向永續的動力。——本書介紹語

 

  「生命科學」與「生活」面向可說息息相關,卻因為該專業領域研究與探討,主要通過微觀的角度,其範圍不易為人熟知或應用,以此,臺灣最高的研究單位「中央研究院」於2017年架設了「研之有物」的科普網站,即是連結學術研究與社會大眾間的重要橋樑,本書即彙整了部分的知識成果,並在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的當下,以「生物實驗室」、「未來醫療站」、「生科設計家」為主要類目,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生命科學與時代脈絡演進的關聯。

  「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服務」雖然是以「人」為中心的工作方法,而看似與科學範疇有異,然而,本書充分展現了知識應用的可能性,如在「未來醫療站」一類中,以科學實證的角度分析了「草藥怎麼吃才有效?」「飲食如何讓人生病?」「大腦神經退化的原因是什麼?」等章節,一定程度地補充了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現場可能遭遇的問題或困惑。例如,過去我們常會認為使用「草藥」是一種「偏方」,尤其在偏鄉的社區服務時也可能造成與案主、案家溝通的困擾,本書即透過研究成果,證實不同植物的有效化學成分與藥理機制,它們對於特定的病徵或有抑制作用,或有特殊使用方式,這種透過科學驗證草藥有效性的成果,也能成為服務現場溝通過程中的一種安心的保證。

  又如,失智症及其治療是當代高齡社會中越來越被關注的議題,藥物的研發與藥效的有效性,固然重要,然而本書展現的研究成果,也從基礎原理來解釋神經退化的模型,更加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這些疾患發生的原因、徵兆與可能可以避免的方式,例如,研究即發現「腦脊髓液」流動擴散的效果,與「年齡」和「睡眠」息息相關,而「腦脊髓液」正是代謝細胞、增進傳導功能的重要介質,也是造成退化的關鍵。也就是說,人們無法避免自己「變老」,卻能敦促自己「為了神經細胞好,你有理由多睡覺」(頁177),這種看似老生常談的叮嚀,一旦有了科學研究的基礎,也能在服務現場中,成為能夠更加深入生活、深入人心的關鍵。

  當然,談及如何與嚴重的新冠疫情病毒「共存」、如何「重返正常生活」,已成為近兩年來的最為重要的人類發展目標,在做好自身防護及適時的醫療介入外,「因應未來各種可能的新興傳染病,保持『一體健康』」(頁252),也是一個重要的觀察——畢竟,人們對於疾病的未來發展,終究存在著未知與恐懼,而保持身心健康、在日常中回歸正向生活,或許也是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考驗,本書提供了一種可能的途徑,能夠在保有對世界探索的好奇中,讓社會、環境乃至於世界更加美好與完善。

 

近年來,人類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複雜,應變時間卻越來越短;但結合眾人的努力,知識得以在人類社會發揮更大的力量。……如同書中的各類生命科學研究,或許在旁人眼中,目前僅邁出微小的一步,但相信,日後終能累積成推動人類進步的一大步。(廖俊智,〈走進研究最前線〉,頁5)

 

撰文推薦|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編輯群
出版/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21.12
ISBN/9789571395746
發佈時間:111/10/1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2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