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想像、體驗與真實——《老年的意義:我和那些老人共處的一年》
仔細看看,她們的人生和我們眼中的非常不同。我發現,即使我和長者相處一年,我仍然是透過我對老年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看我母親的生命,而她實際在過的生活卻是另一回事。——本書後記,頁272。
本書作者約翰.利蘭(John Leland)是《紐約時報》的記者,多年來關注社會變遷與大眾生活間的關係,擅長以紀實報導的方式,體現個體和族群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所展現接近於真實的景況。《老年的意義》一書乍看下是「與老者生活一年」的報導企劃,意圖以六位長者及其家人之間的人生故事,展現他們的老後生活、選擇與智慧;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作者引領著讀者們去發現、反思一個重要的認知盲點:「人們對於『老』的想像,絕大多數都來自於我們對於『老』先入為主的觀念」。
這些觀念,不外乎是「少了所有正面的事」(頁263),也就是在身體機能的退化,以及性、獨立、目標、自尊的喪失,這些「退化」與「喪失」的想像,事實上錯誤定義了人生經歷在最後時刻的艱辛與沮喪,讓人感到害怕、想要逃避。不過在與長者相處一年的過程中,作者卻充分體認「在死之前的歲月和你想像的不同」(頁262)。
當然,身體的退化、疼痛與失落感都不可避免,也無法改變與違逆,但透過觀察,這些老年人們之所以得以對於人生最後階段感到滿足、興奮甚至成就感的核心原因,在於「都能選擇活在令我們感到溫暖的事物中」(頁234),本書清晰且深刻地指出,這種充滿愛、幽默、慈悲、同理心和支持的環境,事實上與年紀並無相關,而是因為在人生特別艱辛的時刻,這些事物最有幫助。
也因此,本書所揭示的「老年的意義」,反而不是教導如何達致「更好的、更豐富的老年生活」,也不是如何避免老年人必然面對的實際問題,也不涉及「優雅老去」的保健奧秘,而是通過對其一生回憶、成就與獲得的重新回顧與擷取,重新認知對於持續生命、生活的渴望與需求,作者定義這種探索的過程是一種「生存機制」的策略:「你的時間和精力愈來愈少,要拿來做你目前還能做、又能令你滿足的事,別白費心力為你以前能做但現在做不了的事哀嘆」(頁25),這讓所謂「意義」的探索,有更長遠、深層的層次,因為即使現在是青年、中年人,也能嘗試透過這樣的概念,想想該使用怎樣的做法,達成這樣的目標。
誠然,即便如身兼訪談人與「體驗者」的約翰.利蘭,在面對「老去」與「死亡」時,仍不可避免地回到最初始、傳統的想像邏輯,但至少,當我們真正老去之時,可以比現在更為清楚地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即便對外人而言,那微不足道,卻能真正地令自己感到快樂與滿足。
和我合作的所有長者,都在生活中應用這種選擇性記憶的能力。所有人雖然在人生最後一章裡掙扎,卻都會淡化早期經驗中的所有磨難。……儘管他經歷的磨難可能擊垮他,他仍然以現有的資源找出值得快樂的理由。他放下了會讓他更悲慘的難過記憶。——本書第2章「老年的矛盾」,頁49-51。
推薦撰文|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約翰.利蘭(John Leland)
譯者/周沛郁
出版/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11
ISBN/978957856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