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同理的重要——《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用三句話暖進人心,做個支撐他人的成熟大人》

在創傷現場,不少精神科醫師在充分聆聽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前,已經開出藥物處方箋。這是因為他們將受害者表面的痛苦視為主要症狀,並以此症狀做為疾病的判斷根據。……

創傷受害者所期望的,是對方將自己當做遭受痛苦的人,而非病患。……他們只盼望專家們別再反射性地開出處方,而是關懷他們難以啟齒的巨大傷痛,深入理解與體會他們的心情。(〈就像一頓簡易家常飯的心理之療——適用心理學〉,頁14-15)

  在韓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鄭惠信的著作中,讀者都能輕易地發現她的「治療」方式,係來自於她對於「疾病」的深刻理解。也因此她常在許多案例分析中,將疾病的「病症」分為表象的與深層的二個層次,當然藥物治療確實可以減輕當事人表象的不適症狀,但她也提醒,純粹透過藥物緩解生理症狀,便容易錯過個人心理狀態的問題,也就失去了進一步解決問題核心的契機。

  例如對於「恐慌症」的病患,她就清楚地指出造成死亡的原因絕非心臟脆弱等生理的衰弱反應,而是在心理狀態上,「自身性」的抹除,所造成自我價值地否定與滅失而致(頁39-40);關於「憂鬱症」,她也認為憂鬱和無力感都是生命的本身,並不應將其視為一種疾病,雖然某些病態的情緒反應會進一步影響患者的生心理狀態,但她仍認為若純粹透過藥物抑制這樣的情緒,反而不利於人們在真實世界中,看見最純真的自己,認識、覺察甚至敞開自我(頁89-90)。

  正因如此,患者自身與從旁提供協助的眾人(如:醫師、親人、朋友等),就必須學習「同理」,因為「身而為人,至少得有一個人關心我們的存在本身,我們才活得下去,這是生存最基本的條件」(頁93)——直白地說,「同理」的意義和意涵,事實上只是「你不是只有一個人」(頁12)這樣而已。

  疫情時代或後疫情時代,為什麼我們要閱讀這本談論、應用「同理」的書籍?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伊始,各國開始嚴密的封鎖政策,不僅是加強管控國境,甚至所有居民被限制住居、移動範圍,也時有「全區封鎖」這種猶如末日般的報導。在資訊流通自由,「行動」不再如古代需要耗費高昂成本的現代社會,這種限制也造成了巨大且深遠的影響,「悶壞了」、「報復性消費/旅遊」等詞彙,或許帶著某些戲謔的成分,然而更多的現場顯現的,是益加封閉、憂鬱的心理狀態,或是因人際密集接觸下造成的暴力、衝突或關係裂解。

  本書先從諸多的案例中,歸納、彙整了許多現代社會中的情境,而後切入「同理」的原則、學習途徑、方法與障礙。「同理」一詞的氾濫使用,讓許多人以為只要不反駁、不打斷、凡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就是同理,然而鄭惠信卻認為,真正的同理是「任何時候都要以自己為優先」,而且是在同理對方的過程中,同時刺激個人深層情感的行為(頁120-121),這不只是祕訣,也是保護自己的方式,因為儘管每個人都需要被同理,但這並不是一種義務,我們應該同理對方的過程中,回過頭來面對自己的傷口,在自己變得更沉重、更混亂的同時,彼此幫助,取得共鳴和治療自己的機會。

  在這些應用裡,更真實地表現出人如何透過溫暖的力量「拯救」他人,然而這種力量事實上是艱難且不易的;但在嚴峻的時代裡,沒有一件事情是真正輕易的,也因此,我們更應學習如何在同理的養成過程中,時刻地提醒自己如何排除那些阻礙,更清楚的辨識自己的期待、需求與助人的能力。

只要有安全感,受傷的人必然更願意說出自己受到的傷害,而不會顧左右而言他;只要見到有人流露出一絲願意傾聽自己故事的徵兆,那怕是在陌生的環境,哪怕對方是陌生人,也願意透過各種方法說出自己的故事。因為他們可望被理解與獲得安慰。──本書第六章〈實踐〉,頁313。

 

推薦撰文|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鄭惠信
譯者/林侑毅
出版/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
ISBN/9789865071950
發佈時間:110/11/1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