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疫情時代下的社會工作思考:《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有了陪伴以後,直接給予資源才不顯得突兀而失禮,建議的工作和鼓勵,也才可以避免冒犯和傷人,也因為長時間的陪伴,才能知道這些無家者的故事,才有辦法說服社會大眾摘下偏見與歧視的眼光。——林立青推薦序〈陪你活下去〉

 

       在社會福利越來越被重視,社會事件仍愈加頻繁、複雜的當代社會,「社工」這個職業、工作及其被賦予的任務、意涵,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討論與思考,在「低薪」、「高工時」、「高壓力」、「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下,作者李佳庭以他1000多個日子在街頭陪伴無家者的經驗,真實地傳達了年輕的社工們在當代社會工作中的側面。本書所撰寫的故事,不僅有著作者毅然決然投入社會工作的初心,也有受到的挫折、自我懷疑、厭棄的心境,當然也涉及了更廣泛全面的社工體制、人性與哲學思考的層面;然而這或許就是社會工作在臺灣樣態——「沒有全然的潔白,更沒有全然的灰暗」,而李佳庭和其他散布在社會各階層、各個角落的社工一樣,努力地依著「助人」的初心、用「陪伴」柔軟地接住墜落的人,進而改變這個社會。

        一如政府積極推動的「社會安全網」政策,「安全網」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即是因為國家及其社福體系與資源,是接住社會中弱勢、邊緣者最強而有力的手,同時也是這些群體最後的倚靠;李佳庭長期服務的對象是「無家者」,也就是流浪在外的街友,她在〈那些層層疊疊的偏見〉一篇中,以「流浪體驗營」女學員和社區巡守隊員討論有關「女街友會被偷襲、騷擾」的對話為例,指出:「這社會上有很多不合理的對待,但好像只要套在街友身上,就突然合理了」(133),但她在〈體會到的,不只是流浪〉一篇中,透過國小五年級的女學生從抗拒到主動的過程,傳達「是對的事情,就會去做,不需要顧慮其他人的眼光」(144),充分展現出社工實務現場的各種情境與內心的多重糾結。

       在這些經驗裡,李佳庭更明確、直接地指出了「正視」和「理解」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剝落他們身上的標籤,以及我們眼裡的偏見」。她在書中不只一次提到「我們只能一直讓個案不要死而已」,她意識到社會工作事實上是不斷地重複著陪伴、連結社區支持,期待個案能夠回歸社會、自立生活,而在這個過程裡,除了「活下去」外,更重要的是那個多重的、如枷鎖般的「標籤」,是否能夠脫落,這一點相當程度地影響著無家者在歸返家庭、社區、社會過程中的無限來回與迴圈。而正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失速墜落,這樣的同理和不吝惜伸出雙手,也成為艱難卻又極其必要的課題。

        本書出版於2019年,李佳庭以她主要的服務區域「艋舺公園」為經緯,序寫出一篇篇具血淚、生命的故事;2021年的此刻,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臺灣爆發,其中的感染熱區巧在萬華區,或許也讓人們的目光,關注到這個區域裡的社會邊緣者,而本書一再提醒的是,「包容」是良善社會必須具備的特質,去除標籤、消除偏見,也才是社會福利能健全發展、發揮完整功效的必經途徑。

我們這些相對生活幸福的人,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人生裡,一起陪他們走一段,而在他們掉下來的時候,盡可能做我們能做的。——〈「普通」是種奢侈〉

 

推薦撰文|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李佳庭
出版/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9.03
ISBN/9789864061617
發佈時間:110/05/2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