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面向「老年」的需求——《親愛的人生:關於醫療、老年及照護的思辨》

許多狀況都呈現出我們貶低年長者的價值、對他們反感、害怕變成他們。年長者一直都是醫療體系中的最後一個順位,是我們的緊縮政策最先鎖定的對象。——〈序言〉,頁45。

 

  本書作者凱倫是澳洲一間市區大醫院的內科醫生,在她的執業日常裡,看見了不同的醫療現場,以及患者與疾病相互拉扯、抗衡的艱難處境。在這樣的觀點下,本書切入的固然是「老年」、「死亡」及其照護、照顧的議題思索,但卻也特別地呈現出以「器官」為媒介的醫病關係,自然也涉及了國家政策下的醫療體系如何與病患間的倫理互動。如同凱倫所言:

看起來,醫師的任務基本上就是治療和保護生病與陷入危險的身體器官,……使我們能夠活下去。(頁41)

醫院本身的設計是把身體拆分成不同的器官。我們的醫療機構往往是服務臨床醫師、官僚及尖端科學,多於服務那些應該要服務的人。(頁42)

這段話除了直切地陳述了醫療機構及其體系存在意義或價值的認知落差,更從中衍生了許多「看不見」的危機,凱倫將這樣的狀況形容為「搏鬥」(頁42),健康照護體系以及社會費力地適應愈來愈老化的人口,這創造了「老年歧視」,即老年人在社會上被忽略、被醫療體系排除,受到大眾遺忘、摒棄甚至鄙視的現象;雖然,老年的健康照護需求應遍布於社會各個角落,但這種日漸沉重的社會資本支出,也弔詭地形成福利與福祉不對等的情形(頁43-44)。

  也因此,本書並非是傳達臨床醫師的一種呼籲或呼告,凱倫亦自述她「不會為書中診斷出的結構失當提供簡單的解決辦法」,她的目的在於「提出警語」(頁45),這些警示的背後,某種程度上直指當代社會面臨老人照護議題時的主流脈絡及其可能帶來的危機。

  例如,在〈無效醫療〉一章裡,凱倫指出了一種兩難:很多人希望限量提供老年人的治療(因為醫師認為治療這些人不會有效果)(頁84),然而凱倫認為,要想肯定地界定、預測或宣告無效,幾乎是不可能的(頁85);這也成為提倡「病人自主權」的基礎,問題在於,當醫療行為成為一種「利弊」判斷——當無效醫療被定義成「弊大於利」的治療時,凱倫提醒我們的是,這些「利」與「弊」,究竟是對病人自己、病患家屬還是醫療機構?她認為其中的倫理議題在於,如果一位醫師認定一項治療無效,病人根本沒有絲毫選擇的餘地(頁94),這種以科學的外袍「包裝」的道德判斷,對凱倫而言,是臨床現場的最大難題。

  相似的討論也出現在〈安樂死〉一章中,凱倫認為人們對於「安樂」的判定,大多來自於對「痛苦」的描述,可是偏偏「痛苦」這種說法涵蓋了非常多的感受和情緒,而且「人類具有一種獨特的能力,會在功能受限又虛弱的生活中找到意義,甚至樂在其中」(頁157),這不只是有關權利、倫理的探討,事實上更是一種重要卻艱難的,對於生命「界限」的劃界與哲學探索。

  凱倫在這些複雜的議題中所選擇的立場是,她當然看見了已建立的機構或社會提供的資源並不完善,也還需要更多的支持與更深度的社會轉型歷程,她也能理解「寧願死也不要失智、不要依賴別人、不要變老」的「信念」,但凱倫回到醫病關係中的那個「道德判斷」的「執行者」,醫生的責任在於讓患者的生活變得可以忍受,而社會的包容,也應該體現在減輕痛苦、見證痛苦,而非淘汰或者消滅。

 

我們可以尊重自主權和自由意志的神聖性,但人的決定會受到環境、同儕團體及社會期望的影響。……更重要的是,病人的決定會隨著時間而有變動;然而,一旦死去,就無法改變主意了。(頁156)。

 

撰文推薦|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凱倫‧希區考克(Karen Hitchcock)
譯者/劉思潔
出版/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
ISBN/9789869934732
發佈時間:111/12/15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