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以「人」為本的「社會設計」——《小村,鐵窗,我家有故事:社區設計,翻轉椬梧再生》

當臺灣社會正面臨人口少子化、老年化以及城鄉差距最大化的發展階段,我們需要更多不同以往的作法,擺脫傳統的束縛,甚至打破那些早已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規範體制。——何培鈞「推薦語」。

  「地方創生」是臺灣近幾年來相當受到矚目的議題,與過去的政策推動相較,不少人會提出與「社區營造」殊異的疑問。曾任台南市副市長、國發會副主委的曾旭正教授,長期參與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的動態歷程,他認為二者之間的本質相同,然而地方創生需要處理的首要問題,在於高齡化與人口減少所造成的地方衰落,該問題的地理範圍相對於社區來說更大,做法也需要跨越不同領域的思考,才能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減少人口外流、刺激青年返鄉與吸引外鄉人移住(頁22),然而本質上來說,它們均以「共同體」的意識與地方感,以實際行動號召居民共同經營生活及其環境。

  不少專家與實務工作者均指出,「公共設施」是否齊全,不只是社區是否能夠幸福的基礎,也是推動地方創生的重要關鍵,因為社區居民終究需要走出家門,才能藉由頻繁的往來,凝聚共識與認同,也才能進一步生產化解危機的作法,相應的行動也才有了實踐的可能。

  《小村,鐵窗,我家有故事:社區設計,翻轉椬梧再生》一書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本書蒐集了由水牛設計部落團隊所執行的「城鎮之心工程計畫」之成果。表面上,該計畫著眼於鄉村生活空間的改造,在雲林縣口湖鄉椬梧村體現「藝術進入社區」的社會參與行動,然而實際上來看,所有「空間」的改造,事實上都包含了另一種團隊和藝術家與在地居民的對話、互動關係,這種「共創」,隱含著「由下而上」的動能,藝術家願意聆聽與理解社區的生活樣態與需求,而在地居民也願意參與共學共享的過程,使得藝術美學真正地融入社區日常,不只是一種「成果」,而是一種「嶄新」的生活面貌。

  許多鄉村均面臨著產業結構轉型、人口外流及地方發展停滯的問題,在工作理論的基礎上,團隊提出了三項景觀設計的原則:「地域性」、「獨特性」、「生態可持續性」,使其社會設計方案,能夠充分地結合在地文化,透過景觀的再造達到文化傳承的積極意義,「鐵花窗」也是在這樣的設計原則中,重新展現了椬梧村獨特的文化敘事與風貌。

  正因為「從別人生命經驗故事中長出來的美」(頁72)的要求,藝術家協助的每扇居民鐵花窗不僅充滿家戶特色,也含藏許多在地故事、情境,甚至也表現出緊密而強烈的在地認同。這些動人與獨特的內涵,不僅難以複製,也不會被取代,進而成為當地永續保存的文化資產。此外,在「打造老幼共享的休憩空間」一章中,設計團隊掌握偏鄉農村老人照顧、兒少隔代教養問題,重新規劃社區空間,在原本的社群功能之上,增加了「老幼共享」的空間樣態,配合共創課程的推動,帶來了許多寶貴的學習刺激與機會。

  在本書所輯錄的豐富成果中,我們不僅看見能夠邁向永續,又結合在地文化的社區設計方案的執行,也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在執行過程中遭逢的困難,也就是「人」。事實上,團隊並非沒有遇到阻撓、反抗與挑戰,甚至他們也如實地呈現其中的過程於書中;然而,這似乎回應了臺灣所有空間營造工程之後,對於「友善、便利、安全」這些「以人為本」的環境特質之要求,才能因應不同地區、區域發展情境下的需求,創造真正的「宜居」生活環境。

以社區設計的概念,將設計的權利,賦權於地方,由村民大家一起來構思家鄉的未來願景,並於完工後願意持續付諸行動維護營造成果。……這是由地方集體參與設計規劃的「社區設計」,同時也是切實能解決地方問題的「社會設計」。(〈地方集體參與的社區設計〉,頁53)

 

撰文推薦|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水牛設計部落團隊 
出版/暖暖書屋
出版日期/2021.7
ISBN/9789869980890
發佈時間:111/08/10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4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