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第112期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2005年12月)

社會實務工作對臺灣社會的回應

壹、臺灣社會實務工作過去的發展建立了今日的專業制度及形象
早期社會工作在臺灣的實務工作多以慈善救濟的面貌為大眾提供社會服務。根據民國37 年中華年鑑的記載,民國36 年底全國救濟機構共計4,172 個,其中慈善及宗教團體就占全數74%強(引自簡春安,2004)。目前社會工作實務的發展已與前有完全不同的專業形象。社會工作師法在民國86 年通過後,目前我國已經有超過一千人通過考試成為國家認證的社工師。第一個社會工作師公會也在隔年於臺北成立。目前各地有當地的社會工作師公會及全國聯合會依法選舉理監事推動社會工作師的業務發展。至此,社會工作師的專業性證照制度已經建立。社會福利有關的法規也逐年訂定或修訂而日趨完備。例如行之有年的兒童福利法在民國86 年做大幅度的修正。民國92 年更將少年福利法與兒童福利法合併為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兩性平等法於民國91 年頒布,使多年被忽視的兩性平權的議題終於有了法律上的依據。另外老人福利、身心障礙、社會救助等的法條也因應現今狀況做法令上的修正。目前內政部登記從事社會福利服務團體已經超過七千個團體。社會工作的教育培育也發展極快,目前社會工作相關系所有20 所,92 學年度畢業生人數已達一千五百餘人(資料來源:教育部)。

專業制度建立,社會福利相關福利措施與法令頒布,政府社會服務專屬單位的增多,非營利機構的蓬勃建立等的發展,臺灣的社會工作已普遍被認定為具有專業服務內容的提供者。

貳、面對社會的轉變,臺灣社會實務工作者面對新的挑戰
世界及臺灣地區近年來發生許多的變化。社會工作是貼近人民需求的專業,必須注意社會的變化及因之帶來新需求。面對臺灣社會生活型態、經濟、家庭結構的各項變化及社會工作方法的新趨勢,我們必須要有所因應。在過去,我們也看到了社會工作實務者多項的回應。學者們發現臺灣社會工作的服務方式或與政府的合作關係逐漸轉型趨向多元化。如預防性的服務方案增加;使用者增權的觀念提升;社區及團體工作方案的多元嘗試;與政府的關係轉向委託及伙伴關係;對社會的需求由被動到主動倡導的角色。詹火生也曾提及他的觀察,認為臺灣社會福利有福利私有化;及強調「在地老化」、「在宅服務」等福利社區化;及福利服務的去中心化等的趨勢。

但是面對科技主導之生活型態,世界移民熱潮,及時空的縮短所造成的家庭、個人及社區的巨大改變,我們社會實務工作者面臨了更大的挑戰,是我們需要思考因應的。

一、家庭及婚姻型態的轉變,家庭社會工作的處置目標及方法如何因應?
根據統計,臺灣平均每戶人口數正在逐年減少中,比較民國45 年每戶人口數5.53 人到民國90 年每戶人口已降到平均3.29 人(內政部戶政司)。婦女生育率的降低也使家庭子女數在不斷的減少當中。2002 年臺灣平均生育子女數為1.3 人,而離婚率增加,每3 對夫妻結婚,就有另一對夫妻離婚。多次婚姻的家庭也有增加的趨勢。各種新的家庭組織結構也在變化中。如無子女、獨身、同性同居型態的家庭;因為工作分居兩地的候鳥家庭等。單親的家庭增多形成新的家庭結構與人際關係。學者們在研究中也表示外籍配偶的家庭及子女也逐年增加,也有其特殊的文化及社會的適應問題。家庭社會工作傳統評估指標及處置方法方法是否能回應這批家庭的改變浪潮?

二、老年化社會的年長安養問題越趨需要時,老年社會工作如何因應?
臺灣人口面臨老化的問題,學者預測到2020 年65 歲以上的人口有可能增加到臺灣人口的18%(張明正,1996)。陳小紅則預估到了公元2030 年時,臺灣地區15 歲以下和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由4.5:1 改變為1:1.3。年長者的照顧責任將落在國家提供的社會福利措施與設備時,關心臺灣年長者福利的老年社會實務工作者可以如何預先藉由觀察研究提出比較完善更符合國情的老年照顧系統及務實的工作處置?

三、兼顧男女性的社會工作理念,如何反應在社會工作的實施上?
自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在1983 年討論『性別主義社會中的社會工作實踐』時提出如何進行婦女增權的社會工作起,排除性別歧視就是社會工作倡導的議題之一。目前婦女社會工作雖然仍有許多的阻力及困難,但是學者也開始討論為何只有『婦女工作』,而沒有『男性工作』的議題。男性同樣也可能是性別主義制度下的受害者,有些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同意男性作為促進平等機會的伙伴是重要的。臺灣的社會工作者如何在服務輸送、工作方法及內容上反應性別無歧視的理念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四、社會經濟轉型造成的貧富差距,貧窮救助的對象趨向多樣。社會工作者要如何回應?
行政院主計處資料顯示,2001 年臺灣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成長率開始負成長。失業的人口已增至10 萬人口。婦女更可能因為失婚、殘病、喪偶、遺棄、受暴等原因造成貧窮。未成年媽媽、受暴婦女、外籍新娘及單身高齡婦女成為貧戶的現象必須要正視。黃俊傑研究中指出這些單親家庭的形成除了早期喪偶的原因之外,這幾年因為婚姻破裂而成為單親家庭的數目增加不少。離婚使許多婦女經濟條件降低。女性戶長的單親家庭成為貧窮家庭可能性增加。這些新的貧窮家庭的困境及需要是要注意的。另一個族群是因為遭遇家暴,突然失去經濟收入而短期生活陷入貧困的婦女的經濟問題也一直沒有完全的服務策略。社會工作如何因應貧戶中新的族群的需求提出比較完善的服務方案是我們的挑戰。

五、多元文化的社會全球新趨勢,社會工作實務方法上的回答是什麼?
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造成婚姻移民的潮流。東南亞地區的婦女與臺灣人結婚的人數在增加中。同時自臺灣對兩岸人民解除禁止來往的規定之後,許多榮民因為返鄉而與中國大陸的婦女結婚,來臺定居的家庭也因而增多。民國91 年底,外籍新娘人數合計為8萬7,392 人,大陸新娘為14 萬8,098 人,而且預期數量會持續增加。外籍新娘的結婚年齡普遍偏低,教育程度則不分大陸或外籍新娘,同樣都不高。外籍或大陸新娘來到臺灣這個陌生的環境,不論是語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甚至飲食習慣,都和她們原來生長的國家不同,容易產生生活適應上的問題。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是外籍配偶的經常的困擾。文化適應;子女教育問題;及隱藏的家暴危機等都是本國的外籍及大陸配偶需要協助及保護的部分。原來以臺灣本國人為服務對象的個案服務方式勢必要因應這種文化差異下適應問題提出更新的答案。

六、社會工作面對現代資訊化、網路化的社會互動型態,新型態的社會工作方如何在期待中產生?
當我們潛在的案主都在上網的時候,社會工作人員如何接觸我們的案家是現今的挑戰。中輟青少年流連在網咖成癮,傳統的家訪已不能訪到案主時,我們勢必要更新我們的社會工作方法。我們需要善用資訊科技,縮短溝通時間,迅速回應社會需要,拓展接觸廣面。但同時面臨網路上個案的隱私,個案資料的真實性,技術性等等還待克服的問題。又如何在傳統社會實務工作重視人的關係的工作理念與資訊科技的快速回應的溝通方式中取得平衡?得失需要審慎研究。

七、如何集合社會實務工作者的經驗結晶?學術與實務工作者如何相輔相成?
由民國36 年到現在,臺灣已經有快近60 年的社會實務工作經驗。最近提出「社會工作本土化」,『社會工作在地化』的意見也不少。實務工作者如何與學術連結,整理多年經驗的精華應是極為寶貴的。進一步由學術界與實務界合作,面對臺灣社會的新議題,可以提出新的服務方式及內容來回應臺灣社會的已經表達及隱藏的聲音。過去多年中,學術界參與實務工作人員的培育,方案的評估督導以及專業證照發展頗有助益。而實務工作者協助學校實習課程擔任督導,訓練培育下一代的社會實務工作者,勞心勞力,貢獻良多。

但是每一個階段都有階段性的特殊考量。面對目前新的趨勢及未來的挑戰,社工師法的重新評估及修改是重要的。在這時的關鍵階段,社會工作者與學術界的老師及研究員需要更多的互動,交換意見共同思考如何將社會工作者的實務經驗價值做適當的反映在保護社會工作人員師的權益上。如何在彼此的角色及功能上做良好的互動及合作是我們要努力的。

參、臺灣社會實務工作有過去的輝煌,現在要對未來的挑戰提出回應
臺灣社會實務工作者在過去紥紥實實的為臺灣社會提供不同型態的社會服務。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與方法也隨不同階段有所更動以符合階段上的社會需要。今日面對臺灣社會在人口結構、家庭型態、經濟政治及科技通訊巨大的轉變,社會工作實務面對許多新的挑戰。我們更需要政府、社會實務工作者與學術界共同面對合作來對社會大眾的需求提出適切的回應。

附加檔案下載
查看更多
發佈時間:2014/03/19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413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