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基「民間力」,《社區發展》的領航員——白秀雄先生專訪
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出版的《社區發展》季刊,甫於2020年6月推出第170期「社會投資與社會福利」,回首創刊(民國66年4月)至今,已逾40個年頭。
作為臺灣目前社會福利領域歷史最悠久、發行量最多,且是從業人員重要參考書之一,它的發展歷程、轉變及被賦予的期待等,均是談論臺灣社區乃至社會發展時,令人好奇的課題;不少先賢及研究者均曾略述《社區發展》從通訊、月刊發展成為季刊的歷史脈絡,如曾任教於臺大社工系的王培勳教授〈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的成立及社區發展季刊的發行〉及東華民社系的賴兩陽教授〈社區發展這些人與那些事〉,均提及時任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研究組組長的白秀雄先生,為身兼開拓者及領航員的重要人物。
白老師憶起40餘年前接任組長時,中心預算及人力皆十分有限,當時言論尚不如今時開放自由,辦理刊物頗為艱難;但他看見民間、社區面臨的發展問題,亟需討論、交流的平台與空間,因而堅毅勇敢地扛起《社區發展》的重擔。
當時《社區發展》是以「月刊」的形式流通。在推行月刊前,曾於民國61年11月試辦了一期「通訊」,內容以社區經驗交流及政府訊息宣導為主,惟受限於篇幅,總感缺憾及不足;時隔一個月後便改為「月刊」,每期約3、40頁;當時便可窺見後來的規模編制及想像,即在有限的預算下,借重學界的研究動能,也結合民間社團及社區的能量,一方面提供社區工作者經驗分享、交流或學習的管道,另一方面也提供政府制定相關政策的參考。

社區發展通訊、社區發展月刊、社區發展季刊
66年4月,在內政部部長的支持,以及白老師的擘畫下,《社區發展》季刊創刊,每期創設「中心議題」,集中討論社區所面臨的議題。白老師認為當時季刊創刊至少有兩個特點,其一是積極與各大學合辦研討會或討論會,並以委託研究計畫、邀稿等方式,將其研究成果於會議發表,後收錄季刊,也因此這些文稿不僅聚焦,也具備很高的可讀性。如第6期於實踐大學辦理「國際兒童年研討會」,針對當時臺灣乃至國際社會的兒童議題的討論,都是重要且珍貴的研究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