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人物專訪

社會福利倡議的前鋒——專訪社福運動工作者曹愛蘭

  立法院周遭有許多NGO辦公室藏身巷弄之間,曹愛蘭創辦的台灣望年協會正是其中之一。3月8日國際婦女節,這位帶著俠女氣質的創辦人在與其他協會合租的辦公室受訪,她瞇著笑眼,態度放鬆,卻不失犀利。這一天,是她擔任協會理事長的最後一天。

  曹愛蘭於2022年創立台灣望年協會,推動「自主老年」,希望每個人都能規劃自己的老年;提倡「共享經濟」,例如老人共居、共遊,並訓練「生活秘書」協助銀髮族規劃老後生活;進行斷捨離,甚至預立遺囑、準備要留給親友的「單程旅行箱」。她提到,「老」往往令人不安,尤其是沒有子女、或是子女不在身邊的人更容易焦慮,因此她想與大家一起探索老後的可能,「幫人更有信心地、更快樂地老去」。

  切身的議題幾年內已得迴響,直覺來說,這時應是加把勁、確立自己在議題中的地位的時候,但曹愛蘭揮揮手,瀟灑走向下一個目標,毫無猶豫。如此風格令人驚嘆,但回顧她的社福運動之路,就會知道:這就是曹愛蘭。

曹愛蘭退休後創立台灣望年協會,並投入尊嚴善終的倡議。

掙脫性別束縛,走自己的路

  只看過現在的曹愛蘭,恐怕難以想像她出生自保守家庭。考大學時,她本想習醫,卻被父親阻止,認為「這對成為好家庭主婦沒幫助」,寧願她學文或藝術,至少可以「把家裡佈置得好一點」。曹愛蘭的母親也有類似經驗,當時母親就讀於日治時代的女子高等學校,成績優秀,有機會保送日本學醫,卻被曹愛蘭的阿公阻止,最終成為主婦。

  性別的束縛像詛咒,影響兩代母女,然而曹愛蘭並沒有照著父親期待走,大學時偷偷參加地下讀書會,經歷政治啟蒙,畢業後更遠赴美國唸書,拿到特殊教育碩士學位。在美國時,她參與「全國婦女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所舉辦的「婦女覺醒」課程,醒悟到性別的框架如何影響人的生活與生命,經歷第二次啟蒙。

  在許多年後,她與其他女性共組「婦女新知」時,便決定把同樣的訓練帶回台灣,進而啟發下一代投身政治、社會改革的女性。

見證社福與社運的風起雲湧

  「性別」是曹愛蘭參與社會運動的重要一環,但不是唯一,她的主戰場還是要回到「社會福利」。返台後,她先於台大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工作,同時也在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兼課,期間認識另外兩位留美特教老師張培士、賴美智,3人共同創辦「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投入心智障礙者服務及倡議,開啟了曹愛蘭的社福運動之路。

  1990年代,剛好也是解嚴後、民間團體風起雲湧之際,曹愛蘭與一群社會福利工作者決定共組「社會福利團體聯合工作室(簡稱社聯工作室)」,每年分析政府社會福利預算的比率、提出改善建議,除了開記者會大聲疾呼,也協助地方政府編列預算。10年內,社聯工作室見證台灣社福預算從兩億增加到幾百億,更完善地照顧台灣的不同族群。

  其後,曹愛蘭受時任臺北縣長的蘇貞昌邀請,從體制外進入體制內,開始從內部改革,一路擔任臺北縣勞工局局長、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副主委及臺南市政府社會局長。

永遠不停下腳步

  曹愛蘭退休後,仍離不開社會運動,台灣望年協會就是其中一項成果,她依舊記得,創辦時仍有許多人抗拒談死亡、老化,但隨著大家的宣傳、時代的趨勢,現在長期照顧、銀髮經濟已成顯學。見階段目標達成,她目光又望向下一步:死亡的選擇權。

  曹愛蘭過去長期照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妹妹,妹妹臨終時進食、睜眼都有困難。醫生開了安寧藥物,緩解妹妹病痛,曹愛蘭為了解藥物副作用,親身試藥,服後覺得頭暈目眩,非常不舒服。她不禁懷疑,這真的安寧嗎?她因此投入尊嚴善終的推動,與社福夥伴持續進行社會溝通、民意代表遊說。儘管目前醫界、宗教界對此仍多有質疑,但她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議題——在老化情況嚴重的日本,幾乎每週都會有照顧者殺害老人的案件發生。

  從性別、身心障礙者權益、勞動權益、長期照顧,乃至於現在的善終,乍看之下,曹愛蘭跨足的領域很廣,但對她來說,這都是一樣的工作,核心從未變過:「就是對人的尊重、對人權的保護,讓人活得更有尊嚴」。

 

採訪|蔣麗音、李奕萱
撰文、攝影|李奕萱

發佈時間:113/04/1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46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