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特別企劃

為障礙者的自立生活權益發聲

  在臺東土生土長、現於全聯福利中心服務的陳怡君,樂觀開朗的她其實領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身心障礙證明,而這樣的她奮力往上、化阻力為動力,從最初的內向沒自信、人際互動充滿障礙的狀態,逐漸成長至今,職場上表現相當敬業,並擔任臺東智協「愛心彩虹家族」心智障礙青年(簡稱智青)社長,盡心盡力為心智障礙者發聲,更於2020年獲頒衛福部第24屆身心障礙楷模金鷹獎。談及她這段成長的道路,過程實則相當不容易。

職場上的跌跤與重新站起

  在怡君高職畢業以前,許多事情都是由媽媽代為處理,直到畢業後進入由學校媒合的實習職場工作,即使已於高職體系習得相關技能,仍因經驗不足與不熟練,導致僅一個月便遭職場辭退。這樣的結果使得她與家人非常挫折與受傷,怡君心理因而受到極大衝擊,認為自己不被肯定,變得退縮沒自信。

怡君目前在全聯福利中心任職,能力獲得肯定

  與師長再討論後,怡君開始在庇護工場的烘焙門市工作,加以培訓職場技能。而庇護工場有個別化支持服務計畫(ISP),會針對個案,精進其優勢、改善其劣勢,怡君逐漸在四年的期間內,一步步重建自信心。

  怡君一開始很害怕招呼客人,連「歡迎光臨」都不敢說,透過職服員逐步引導,從小小聲、頻率較低地開口,受到肯定和鼓舞後,再慢慢提高音量與增加次數,直到每次顧客來都能做到笑臉迎人地招呼。起先也會因為較大的工作量感到壓力,打電話回家哭訴,多虧媽媽總能即時前來支援,並且不厭其煩地陪她完成任務。到後來,愈做愈上手的怡君,不再需要媽媽的協助,就能夠獨立將工作做得又快又好。

  就服員觀察到怡君的轉變與進步,鼓勵她再重回一般性職場,怡君因此透過就業方案,進入便利超商協助清潔、點貨等工作,當時的老闆也十分肯定怡君的能力,更支持她想投入烘焙職訓的心。結束職訓工作後,因緣際會之下,怡君開始在全聯上班,工作能力也相當獲得同事與主管的誇讚,持續服務至今。

自立生活的開始──為自己做選擇

  從最初由家人代理生活的每件大小事,進步到由自己做決定,怡君坦承過程中最大考驗是與家人的磨合,家人會覺得怡君變得「不聽話」,甚至是「一言九頂(嘴)」。怡君表示最有印象的是,有次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智總)到臺東舉辦課程,她陪同媽媽上課,但公司排班必須中途離開,而她很想留下來聽課。當時媽媽心裡生氣,最後現學現賣,運用了講師說的概念──自我決定就要自我負責,先是替她分析去和不去的後果,最後放手將選擇權還給她。怡君經過深思熟慮後,很快做了決定──前去上班,考量到過去曾有被職場拒絕的挫敗經歷,她很清楚不應該重蹈覆轍。透過這次經驗,媽媽也終於逐步放手,讓她開始學習自立生活。

  開始擁有想法,並為自己選擇,怡君以「被綁住很久的人忽然鬆綁」來比喻,感覺一切都很新鮮,但也因自身看法不夠確實,容易忽略其他重要的事情。藉由家人和社工的協助,怡君慢慢地學會自我覺察,在每一次的選擇中逐步修正,愈來愈了解自己。媽媽起初亦不太敢全部放手,會協助她分析優劣,直到現在,怡君已不再需要媽媽引導,達致真正的「自立生活」。怡君也透過這些經驗,體會到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決定到空中大學自我進修,她表示:「想多學知識,而非為了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