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特別企劃

為迷途的孩子做指引的燈——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少年警察隊王文惠督導專訪

在少子化的年代裡,青少年以及兒少保護的議題更加是社會工作中的重點,本期的社區發展季刊邀請到榮獲111年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員資深敬業獎的資深督導王文惠,與我們分享她在兒少保護領域中,深耕20多年的經驗。

保護或是標籤?談少年法庭的功能和意義

  95年開始擔任觸法少年社工的文惠督導,在面臨繁雜的司法程序,以及非自願個案的社會工作環境時,發揮了穩定且正向的人格特質,她笑稱自己的工作其實是一種橋樑。

  她認為,很多父母會因孩子觸法而陷入兩難,既想向外求援,又擔心自己過度揭露,反而陷孩子於不利而感到焦慮。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文惠督導總會向家長分享她的理念:「十多歲的孩子其實就是在探索自我、尋求認同,而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教育,透過事件去理解孩子的需求,也重新調整孩子的認知、調整家庭氛圍,孩子會知道什麼事情是不能做的」。相較於成年後再犯法,文惠督導認為,進入少年法庭相對能為願意改過自新的孩子留有餘地,「其實法律算是提供一個後盾,可以保護孩子」。

文惠督導和少年法庭法官一起開庭討論少年議題。

跨網絡合作──從個案角度切入的最佳出發點

  談到多重困境的曝險少年,文惠督導分享她的跨網絡工作心法:「我們的出發點其實都是為了這個個案好,所以跨部門協作時更應該要以案主的最佳利益為前提,去互相配合」。她選擇積極的與跨單位的同仁討論,讓不同的單位之間能提供的社會功能發揮到最大,並且又能提供案主最佳的服務。

  對文惠督導而言,她在兒少工作中有著滿滿的認同與收穫,因為社工的工作所關注的正是「人與人」之間,他也發現很多時候個案要的只是一份陪伴而已。她以過去曾輔導的個案為例,因為眼見母親被家暴,自己卻又無法保護母親,因此走上吸毒一途,作為一種抗議或對自我存在價值的探索;文惠督導的悉心陪伴,協助個案釐清家庭的權力關係,並認知保護的責任,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逐漸釋懷,如今已經獨立開店,並成為兩位孩子的母親。在這個案例中,文惠督導是從個案的角度出發,不只是教育或限制,更重要的是與個案的經驗相互互動、呼應,也才能讓他們的生命重新長出力量,「個案要的,是陪伴,但社工能做的,不只是陪伴,還可以將正確的價值觀,透過引導的方式提供出去,進而產生助人的力量」。

對許多少年個案來說,文惠督導就像大姊姊一樣,能給予他們這個年齡最需要的關懷與陪伴。

有時候種子會需要時間發芽——論團隊的力量

  因為文惠督導的熱情及多年在地的深耕,在服務的地區已經建立了深厚的關係,許多先前協助的個案,在多年後突然主動聯繫她,希望能從她那裏得到資源和支持;也有與幫派連結頗深的個案,發現文惠督導曾關心過他們幫派的「老大」後,對她尊敬有加。這些關係的維持和建立,都成為工作中重要的養分、推力和動能,也成為文惠督導的一份特別的成就感,因為對她而言,兒少工作的意義,在於看見個案生命歷程的改變。

  在與社工員相處的過程中,文惠督導重視社工員之間的即時交流,她也會一一掌握每個個案的狀態,除了能夠藉此機會,相互激發不同的工作策略,也能更全面地觀照,發現不尋常或者特殊的情況,針對敏感的,個案不願透露的資訊,也能提供最適切的處遇方式;在此過程中,也一併建立個案對於團隊、機構整體的信任。

  在兒少議題中深耕20多年的文惠督導,帶給我們不同的視野和感動,社工的工作意義和價值,藉由她的辛勤工作洗練打磨,重新淬鍊出新的定義,「只要你願意做,他們的人生是真的會受到改變」從她的身上我們重新看到兒少議題的更多可能,也期許更多具有熱忱的年輕社工可以投入這個領域,為迷途的孩子作指引的燈。

「樂在其中」是文惠督導的工作指引與態度,她也希望用自己這份熱忱,帶動社工員彼此間的討論與成長。

 

採訪|蔣麗音、洪敍銘
撰文|張愛
編輯|洪敍銘
照片提供|王文惠

發佈時間:111/12/15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846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