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人物專訪

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訪湯靜蓮修女

  1987年的解嚴不只是臺灣民主化的重要一步,也讓政府必須面對更多元、更直接的民意,著手應對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雛妓與人口買賣就是其中重要的議題。在婦女團體極力倡議下,政府也積極尋求幫助這些少女、婦女的方法。就在這時局變化之際,天主教善牧修女會來到了臺灣,其中湯靜蓮修女當時已經50歲,原本只是想學中文幾年就要回老家馬來西亞,幫助當地的偏鄉居民,沒想到她卻因此投身臺灣雛妓的救援工作,創辦善牧基金會,在臺紮根服務,轉眼30多年一直到現在,善牧修女與夥伴仍以高度的服務熱忱,傳承善牧不變的使命與精神。

被愛的孩子成為愛人的修女

  湯靜蓮修女來自馬來西亞芙蓉市,自幼祖母帶她上教堂,參與彌撒與祈禱,從中她深深感受到天主的愛,在學校也受到愛爾蘭修女的善待,漸漸喜歡在教堂幫忙、跟朋友互動,於是在她到新加坡唸師範學院後,19歲那年她決定要「以愛還愛,愛回天主」,於是毅然投身修道生活,加入善牧修女會。

  剛開始父親相當反對,認為她無法忍受修會的生活,堅持她把大學念完,遠在澳洲的哥哥甚至也特別寫信來反對。不過湯靜蓮修女愛主愛人的堅持,感動了家人並換得了家人的支持。

  湯靜蓮修女所加入的善牧修女會,長期服務婦女、兒童、少女及家庭,修會服務的精神源自17世紀聖若望歐德神父(St. John Eudes),當時因法國動盪的社會局勢:戰爭、瘟疫、糧食短缺等社會議題,許多婦女、孩童淪落街頭,甚至被迫賣身以得溫飽,歐德神父出於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捍衛婦女尊嚴的決心,成立修女會照顧弱勢婦幼,並由聖于法西亞修女(St. Mary Euphrasia)於1835年將服務發揚光大、推向世界,成為國際性修會,並將修會命名為善牧修女會。善牧一詞來自聖經,本著耶穌尋羊的善牧精神,即使遺失了一隻羊,走遍天涯海角,也要把這隻羊找回來,因此「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就成了善牧服務的精神與願景。

  湯靜蓮修女在新加坡受訓,於安置機構照顧青少年,也培訓新進修女,秉持會祖精神:「我們因著愛,去追隨耶穌善牧的腳步,去尋找那些受過創傷、被世界遺忘的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服務至50歲。知命之年,她原本打算返回馬來西亞——彼時馬來西亞偏鄉農家普遍貧窮,這些家庭的孩子被迫外流到都市就業,然而大多面臨失業窘境,而女孩很可能會成為雛妓,所以她很想幫助孩子們及家庭。但她同時也發現這些家庭大多使用中文,即使自己也出身華人家庭,卻因為英國殖民、天主教學校分組等因素,長期使用英文,在新加坡工作也是說英文,中文早已生疏。因此,她決定先到臺灣學習中文,以更貼近服務對象。或許這正是天主的旨意,這份對於使命與服務對象的熱愛,將在臺灣悄然種下愛的種子……。

播下助人種子:從修女到夥伴,再到全臺46處據點

  湯靜蓮修女來到臺灣後,遇上政府視為燙手山芋的雛妓議題,她連中文都還沒開始學習,便在少女中途之家服務,與其他修女一起照顧少女並協助她們自立生活。當時臺灣符合社工資格的較少,中途之家需要的又是24小時的照顧人力,因此更難招募。於是修女們先邀請幾位很熱心的人士加入服務行列,擔任生活輔導員,雖然他們當時沒有社工資歷,但接著讓他們接受社工專業訓練,以此漸漸形成專業團隊,長出了服務的雛形,除了貢獻一己之力,更是讓愛傳遞。

  湯靜蓮修女在中途之家服務時,主要負責去觀護所,有次她詢問裡面的女孩:「為什麼妳會在這裡?」女孩表示,因為爸爸家暴,媽媽逃跑,爸爸又跟外遇對象走了,無法生活的她只能靠偷竊生活,之後被人引介去賣淫、被警察抓到,才會來到觀護所。

  「自願的也是為了家庭,被賣的也是為了家庭,還有原住民女孩是被欺騙來的。」湯修女基於這些觀察,選擇前往花蓮,當時她借住在其他修會的會院,一邊練習中文,一邊做家庭訪問,試著從後端的照顧,做到前端的預防。剛好1993年發生震驚社會的鄧如雯殺夫案,各界認真思考怎麼幫助受暴婦女,善牧敏銳地回應時代的需要,前於1992年即開辦「安心家園」,遂成為全臺第一間公設民營受暴婦幼庇護所的安置服務。

  如今善牧(1990年在臺成立基金會)包含外展中心、安置家園、自立宿舍等據點,全臺共有46處。善牧也長期投入社區的前端預防工作,例如與新北市政府合作發放「愛兒包」給未滿20歲的年輕爸媽,提供育嬰用品的同時,也趁機進行初步家訪,如發現有需要幫忙的地方,便能進一步提供相關諮詢或協助。

湯靜蓮修女及善牧與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合作,承辦「婚姻暴力助人者在職訓練」。

善牧精神與使命的傳承

  在這麼多年工作的期間,湯靜蓮修女遇過無數不同的狀況:遭遇暴力的、溝通困難的、受到創傷防備心強……,其中許多人都有自我價值低落的議題,湯靜蓮修女與善牧使命夥伴,除了用無比的耐心教他們生活、互助、甚至理財,也從心靈層面著手,引進「復原力(從逆境之中復原的能力)」的概念,並讓曾遭遇不當對待的倖存者回來分享,讓服務對象理解「未來可以更好」,這也呼應了善牧會祖對於復原力的概念:「在每一個人身上,尋找善良與積極正面的優點。」

  雖然善牧使命並不容易,但也有許多令人感動的正向回饋:曾有一位被家人賣掉的輟學女孩,念完補校、拿到小學畢業證書時,感動流淚;還有一位曾被媽媽囚禁、好不容易被救出來的少女,把善牧當成了真正的「娘家」,自立生活後仍不斷回來幫忙,這些都是一直刻在湯靜蓮修女心中,不可磨滅的心的記憶。

  湯靜蓮修女雖然於2023年卸下善牧基金會執行長一職,不過她在修會中與同會修女們繼續為大家祈禱,與來修院辦活動的婦女孩子們同樂共融,與善牧的使命夥伴們保持密切關係、時常對話,希望將善牧會祖聖于法西亞修女的精神,持續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獲得幫助,體驗到天主的愛與無條件的接納,這也是她一路走來不變的初衷,就像善牧會祖聖于法西亞修女說過的:「這位你以愛心陪伴的人,他將變成怎樣的人呢?他可能變成一位真實偉大的人,你的使命何等美妙!」

 

採訪|蔣麗音、李奕萱
撰文|李奕萱
照片|善牧提供

發佈時間:113/10/1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673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