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逆境長出力量——訪財團法人台灣省天主教會新竹教區邊緣青少年服務中心
天主教會新竹教區「邊緣青少年服務中心」成立於1999年,長期提供青少年陪伴、輔導服務。
天主教會新竹教區「邊緣青少年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成立於1999年,創辦人江美慶修女原本從事學校輔導工作,期間發現許多被邊緣化的青少年無法在體制內獲得幫助,因此前往美國進修。回國後成立本中心,一開始以培訓專業人員為主,之後加入陪伴、輔導青少年業務,並與社會局、學校、法院合作,也會向店家、企業推廣與介紹,讓更多人了解邊緣青少年面臨的困境。
沒有結案時程表,善用民間單位優勢
中心對「邊緣青少年」沒有絕對定義,從外顯的中輟、蹺家、用藥、幫派,到家裡資源缺乏、沒有人陪伴和關心,都可能列入評估。最大服務特色是「沒有表訂結案時間」,只要有需求,就不會主動結案,有個案從13歲到現在30幾歲,仍保持聯絡,中心持續提供關懷。且即使結案,只要還有需求,還是可以回來和社工一起討論;服務的彈性,正是民間單位的長處。
社工胡麗華表示:「現代社會很多狀況無法被一般結構網絡接到。」她曾遇過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躁鬱症病發,不想繼續就學、也難以直接就業,甚至自傷、傷人。許多單位都曾介入,但追蹤時間結束就必須結案;醫療、警政體系也無法主動出擊。於是中心決定長期陪伴該個案,經過多年,個案終於願意接受心理諮商,如今已穩定工作;結婚時還送來喜餅與大家分享喜悅。
用生活體驗幫青少年成長
中心服務對象有幾種不同來源,有些是觀護人轉介,有些是中心到學校上生命教育課程時留意到的學生,也有受助者主動連結身邊朋友、兄弟姐妹等;中心除了訪視、會談,也會提供就業、課業諮詢及協助。社工許瀚云舉例,有個案在寫履歷表,不知道籍貫欄怎麼寫,就停住了;也有人容易跟老闆吵架,一吵就曠職;這種時候,社工會陪著他們釐清想法,試著學習進步。
中心另設置「惠爾飛YOUNG!舘」,內有咖啡館、音樂教室、烹飪教室、活動空間及課輔教室,身心較穩定的青少年在約法三章後,可以進到館內用餐、學習。社工胡麗華說明,館內完全是免費的,希望讓青少年理解自己值得無條件被愛。社工劉淑玲則分享,一開始青少年可能有壓力,會坐到邊角,但放鬆後就會到吧台聊天;有時中心也會帶青少年體驗攀岩、漆彈等活動,讓青少年體悟重來、失敗與恐懼,都是沒關係的。
社工手作轉盤,呈現中心工作目標。
社工來自不同背景、強調同工面對挑戰
中心社工背景多元,已有20餘年資歷的胡麗華原先從事青少年教育工作,認識江美慶修女後成為社工;一開始相當挫折,發現實際服務與理論相差甚遠,但也因此更能共感青少年的無力與無助。
劉淑玲則是中心第一批培訓人員,原本念電子科、在飲料店工作,因緣際會結識江美慶修女,才進入社工領域。她待過B段班,同學都是別人眼中的「問題學生」,這段經歷如今派上用場。
許瀚云高中看了湊佳苗小說改編電影《告白》,開始思考青少年為什麼走偏,因此大學選擇唸社工系。大學到新竹更保實習時,主任特別派她到矯正學校誠正中學,從中深刻體悟:原生環境如果沒有改變,青少年也很難改變。
特別的是,相較許多單位的人員快速流動,中心社工都很資深,即使是「資淺」的許瀚云,也服務了8年,她將此歸功於招聘流程;比起學經歷,更注重對邊緣青少年的使命感。
胡麗華則認為,這跟「同工」有關,「同工」的意思通常是基督信仰中一同為一個群體服務的夥伴,但在此指的是大家花很多時間交談、交流,保持開放的態度,並學習看到他人視角;透過討論、辯證,找出最佳解決方法。
接納不完美的結果
「走偏」沒有明確定義,「回歸正道」也是。劉淑玲認為,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生命歷程中長出力量,即便墜落也能面對困境,知道自己值得擁有美好。許瀚云則想把握每個陪伴青少年的機會,希望他們學會信任,願意分享價值觀、對生活的期待。
胡麗華認為,要讓個案盡力思考、面對每一個選擇,即使那個選擇不完美。她舉例,曾有個案20幾歲因喝酒、犯下大錯,需要賠償被害者,卻沒能力償還;他假釋出獄後,選擇先好好工作、建立家庭,沒有立刻處理賠償事務。這種舉動可能會被社會批評,但本中心接受這是個案現在的選擇,並繼續陪他看見困境與困難;希望有一天,他會學會面對自己的責任。在這樣艱難的工作裡,或許唯有接納不完美的結果,才能繼續走下去。
左起為社工許瀚云、劉淑玲、胡麗華。
採訪|李奕萱、蔣麗音
撰文|李奕萱
攝影|李奕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