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特別企劃

陪伴後山的孩子成長──台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

  台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坐落於臺東縣卑南鄉,1969年成立之初,原名為「阿尼色弗小兒痲痺之家」,專門收治小兒麻痺的孩童。隨著臺灣醫療衛生的進步,小兒麻痺的患童逐漸減少,而家庭遭受變故的失依兒童數量卻日漸攀升。院長呂立漢表示,當時臺東有兩所特殊機構:馬蘭榮民之家和太平榮民之家。許多榮民與原住民女子結婚,但家庭情況往往不太穩定;當老榮民過世、年紀尚輕的母親改嫁,便留下大批失親無依的孩子。於是,「阿尼色弗小兒痲痺之家」更名為「台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從身障機構轉型為兒童福利機構,收容失依與家境困窘的孩童。

  隨著時代變遷,機構也面臨新的挑戰:藥酒癮家庭的孩子、遭受家暴性侵的孩子比例日增,有些伴隨著心理創傷,有些則有情緒障礙、發展遲緩、過動等情形。呂立漢開玩笑地說,「𤆬一個囝仔肖三冬」,這麼多孩子調皮搗蛋起來,有時還真讓他傷透腦筋。

「全人教育」的實踐

  踏入院區,便看見空地上曬著許多帳篷,原來前幾天工作人員剛帶孩子們去露營。過去,阿尼色弗兒童之家曾帶著孩子遠征嘉明湖、爬能高越嶺古道,不僅在一年前就展開體能訓練、請登山公司來上課,正式出發時還聘請專業的嚮導,並1:1的安排工作人員確保孩子的安全。為什麼不選擇更輕鬆的出遊行程,要這麼大費周章地帶孩子去登山、露營呢?呂立漢回應,阿尼色弗兒童之家的孩子有80%是原住民,他們本來就是山上的孩子,爬山、露營就如同一場文化巡禮,同時也是進行生命教育的好機會。能高越嶺古道最初是原住民狩獵的路徑,後經日本人開發,而在孫運璿擔任臺電總工程師的時期,在此完成了東電西送的電力輸送線路,並立下「光被八表」的紀念碑。腳下這條橫越中央山脈的古道,承載著臺灣多個世代的足跡與記憶。呂立漢藉機向孩子強調:「身為臺灣人,不能不明白臺灣的歷史和故事!」最重要的是,帶著孩子登山可以激發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建立成就感與自信心。平常教保員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但他不希望孩子過度依賴教保員,變成「爹寶」、「媽寶」;有時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學著在野外照顧自己,能獲得更大的成長。而翻越中央山脈、從臺灣的西邊來到東邊,這樣的事情能給予孩子們極大的成就感,了解自己即使學業表現比較弱,其他方面卻不見得比別人差。

  除了帶著孩子們登山,呂立漢也特別重視孩子們的原住民族背景,不僅鼓勵孩子學習族語、了解自己族裡的文化,還會帶孩子唱原住民的歌曲,甚至實地走訪部落。他強調:

我不要把孩子養成殖民教育之下,自己的原住民文化都不懂的人,這是對他生命的不公平和不尊重。他雖然不是生活在部落裡,但至少要知道自己種族的語言、文化。我們當然要提升他生命的內涵和生活的技能,但在追求這些的同時,也不應該忽略他的根,這才是「全人教育」。

  而為了陪伴過動、有情緒障礙的孩子,阿尼色弗兒童之家的工作人員想了各式各樣的辦法:運動治療、藝術治療,甚至寵物治療──院區內養著許多動物,還有幾條親人的黑狗,全都是治療的一部分。呂立漢表示,自己具有醫療背景,明白藥物對身體的傷害,因此他希望盡量用藥物以外的方式幫助孩子。呂立漢和副院長陳威志分享,過去一個有情緒障礙的孩子,長期就醫仍沒有太大的效果,但在讓他養狗、照顧狗之後,狀況竟越來越穩定,連醫生都驚嘆不已。陳威志表示,每個孩子的需求都不一樣,因此他們會不斷嘗試,盡可能地找到適合孩子的方法。

與社區維繫良好關係

  過去曾有兒少安置機構遭到社區排斥的案例,呂立漢自豪地說,他們完全沒有遇到類似的情形。阿尼色弗兒童之家是如何與社區維繫良好關係的呢?他分享,院區內有個很大的棒球場,若社區居民需要場地辦活動的時候,便會開放給大家使用。他還會帶著孩子們做社區服務,例如到海邊淨灘,整理多餘的物資、分送到山上有需求的教會,到村莊裡幫老人打掃房子等等,一方面發揮鄰里互助的精神,一方面也讓孩子學習分享,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

  另外,教保員與學校老師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孩子有狀況的時候,工作人員會立即到學校處理。因此,阿尼色弗兒童之家的孩子相當受學校歡迎,只要機構辦活動,附近學校的校長、主任都會到場,甚至還有學校主動來「要孩子」,希望阿尼色弗兒童之家的孩子能就讀他們的學校。

持續追蹤與關懷

  依照現行法律與政策的規定,孩子在滿18歲成年之後就要離院,而離院之後機構應追蹤1年。不過,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只要還能聯繫上孩子,就會持續追蹤下去;院裡的宣教士每年都會來上一場環台之旅,走訪各個城市、鄉鎮,親自看看孩子的狀況。此外,除了臺東、南投兩處院區,阿尼色弗兒童之家在臺北也設有聯絡處,讓離院之後到城市讀書、工作的孩子在有需要的時候能獲得更即時的幫助。

  呂立漢感嘆,雖然法律規定18歲成年,可是要真的在18歲時獨立生活非常困難,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如他們期望的邁向美滿的人生。但令人欣慰的是,約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擁有穩定的工作與幸福的生活。他細數,有孩子在縣政府上班,有孩子在醫院擔任護理師,有孩子成為阿帕契直升機的飛官,有孩子拿了好幾面健力金牌,現在是健身房的教練,有孩子畢業後回到機構服務,還有孩子已經結婚生子,小朋友一見到他就喊「阿公」……。

  呂立漢自1994年從創辦人傅約翰牧師手中接下院長之任,這份全年無休、24小時on call的工作已經持續將近30年。他表示自己準備退休,交棒給副院長陳威志。但他與後山孩子超越血緣的羈絆,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採訪|蔣麗音、李唯瑄
撰文|李唯瑄
照片提供|台東基督教阿尼色弗兒童之家

發佈時間:112/07/2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86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