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好書推薦

探討「社會救助」的本質——《製造低收入戶》

無論完善與否,貧窮是自社會福利以來,社福制度矢志要減緩甚至消滅的社會問題。社會救助就是解決貧窮問題的對應制度,被視為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王增勇〈當社會救助不再是解決貧窮的方法…〉,頁4

  《製造低收入戶》一書探究了「貧窮」與「低收入戶」的關係,並且從社會福利的角度,提出當社會救助作為確認「身分」的一種途徑時,這種人為建構出來的、必須要經過主管機關審核認定的特殊類別,在所謂「貧窮治理」的過程中,可能隱含的衝突、風險甚至災難。

作者洪伯勳作為研究者,他關注到補助申請的實務現場的狀態:

如果低收入戶的資格是在保護那些貧窮的家庭,為什麼有人雖然生活在生活底層,卻因為「特殊家庭因素」,無法得到幫助?相反的,那些「過得去」的人又怎麼能申請通過,甚至找議員來威脅承辦人員呢?(頁19)

問題意識的來源,同時涉及了社會工作與政治、倫理議題;社會工作的核心為「助人」,然而在落實的過程中,卻似乎無法彰顯其應有的功能。也因此,本書透過(一)呈現救助業務辦理的實際狀況,與(二)從相關數據評估國家執行低收入戶制度的成果等兩個面向,探討社會救助的本質及其政策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正義、道德觀的體現。

客觀地說,本書從承辦社會救助業務的官員視角切入,確實展開了一般民眾難以觀看或察覺的觀點,例如在「低收入審查的分工」一節中,揭示了承辦人蒐集資料與審理案件的耗時,同時也可能造成申請民眾困擾的現實;或如「懷疑與懲罰」一節,指出救助官員最害怕的事情——「溢領」發生時所產生的心理壓力與社會壓力,使得他們在必須避免溢領產生時,先行地以「懷疑」主導審核的進行,造成了與助人時須以「關懷」心態背道而馳的情境。

   本書也紀錄了不少申請補助時民眾與官員之間的衝突場面,可以發現因為立場的不同,兩造間的對立也將因此形成。而作者指出一個最為現實的處境:「對民眾來講,不管是鑽漏洞或是態度不好,都跟他的貧窮狀態無關,但卻可能影響到救助官員對他的觀感,因此喪失取得資格的機會」(頁140),或許也影響了立意甚美的政策制定與推動。

   作者指出此情境的風險在於,低收入戶的「認定」仰賴書面資料的審查,這與貧窮者的現實生活一定會有落差;然而現行的「依法行政」,似乎也顯示出法律的種種預設,反而變成貧窮者進入社會救助制度最大的障礙(頁141)。

   以此,作者也提出了他對於政策的批判與建議修正的方向,包括在制訂面,應避免以救助做為「政績」的陋習,而在執行面,應審視如何更公平、更符合實際的「貧窮線」的重新計算與調整。然而,對於社會大眾而言,社會救助的核心應是「雪中送炭」,而絕非「錦上添花」,在表現保護弱勢的道德高度的同時,如何讓低收入戶的人口數,確實反應景氣環境的好與壞,才是由下而上地減少政府福利依賴、避免福利資源濫用的根本之道。

 

如果我們把低收入的人數增加當作「貧窮化」的問題,反而「福利」的意涵、保障人民生存權的意涵,就在這樣的討論框架當中被排除了。也讓救助官員的專業淪為單調的資格審查,而非協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民眾獲得經濟保障。——〈貧窮人口數的弔詭之處〉,頁185

 

撰文推薦|洪敍銘

【書籍資訊】

作者/洪伯勳

出版/群學
出版日期/2015.02
ISBN/9789866525889

發佈時間:113/07/26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3957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