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特別企劃

教育脫貧——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博幼)長期以「自立脫貧」為目標,深根臺灣偏鄉教育,希望能夠提供學習的環境與陪伴,弭平先天資源不平等的處境,除了帶給偏鄉孩童選擇職業與生活模式的契機,也能避免再次陷入貧窮與弱勢的循環。

教育的路上沒有遠方

  臺灣教育資源的城鄉差距明顯,資源普遍集中城鎮中心,這也使得偏鄉弱勢家庭在孩童教育上更處於相對弱勢地位,如何認知分配不均的現況,並且尋求突破與深化的可能,成為博幼自成立以來最為核心的探究議題。

  吳文炎副執行長,是博幼第一批社工,也是博幼的第一位社工督導,他的童年與幼年的成長階段,經歷了各種巨大、困難的人生課題,親人的驟逝、貧窮的家庭困境與偏鄉地域的困苦與匱乏,這些痛苦的生活歷練,使他在社會工作實務現場中,更加重視「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吳副執行長認為,「偏鄉」是一個描述不同客觀條件(如:交通、地形、族群、社區組成……)不足或匱乏的綜合性詞彙,除了字面意義的「偏遠」與「缺乏」以外,更為嚴峻的處境,在於「惡性循環」——家長是否有能力「教」,很大程度地影響孩童的學習與成長——能否讓這種「代代相傳」的弱勢者情境,能夠獲得翻轉人生的可能與機會,唯有透過「教育」一途。

  博幼在發展初期,亦時常遭遇是在做「社工」還是「教育」的疑問,吳副執行長認為,博幼的「課輔教學服務」與「社工高關懷服務」正好結合兩者之長,他們一方面於偏鄉地區培育在地社區師資、開發教材,也給予升學輔導、職涯發展與探索等資源共享,另一方面也持續關懷、協助因性別、人際、情緒或親職教養問題的孩童們,藉由幫助這些具有較高風險的群體,避免他們陷入社會底層的循環。

讓「知識」帶「希望」回家

  博幼在全臺灣35個鄉鎮設有17個課輔中心,外展合作分佈也遍及北中南東,除了積極徵聘地方師資的投注外,博幼特別重視「同村教養」的培訓與執行,以及博幼畢業生的回饋與「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