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

主題報導

服務使用者觀點的轉向——以「輔具」的需求為觀察面向

  社會上對於「輔具」(Assistive technology)一詞的誤解不少,也往往會停留在「四腳枴杖」、「輪椅」一類的行動、視聽輔具的印象。事實上,凡是輔助器材及工具能夠「幫助人類達到活動及各種功能目的」者,皆可名之為「輔具」。其功用與定義上也有所擴展,但凡能增進人類生活便利性及社會參與,均屬其範疇。

  在這樣的定義下,像是孩子練習寫字的「握筆器」、居家清潔需要的「好神拖」、老年人聽力輔助的「助聽器」,以及一般人戴的眼鏡,嚴格說來也是輔助器材;換言之,依據器材本身的不同,也有該輔助器材的適用性、使用說明,也就需要使用者本身與器材相互磨合,才能充分發揮功效。本文透過此面向,將闡述「輔具」的服務使用對象及其需求的觀點轉換,以及實務現場的使用情形。

  如前所述,需要服務的群眾不同,真正所需的輔助器材其實也不同。以臺灣日間照顧機構中,較為常見的高齡者的使用需求為例,高齡化及老年人口的快速成長,長照問題日趨急迫,長照1.0、2.0的服務持續推動,服務對象、人數都有進一步的拓展,輔具服務需求的大量攀升。對於各縣市政府所設立的「輔具中心」而言,將面臨二大挑戰:

一、如何真正的了解使用者的需求,並且提供最合適的服務內容?

二、如何更有效率地結合人力、物力,達到資源的妥善分配?

  在上述議題的討論上,承接全臺灣許多縣市輔具中心營運與服務的伊甸基金會認為,特別是在身心障礙者、高齡族群之服務使用者中,必須仔細地觀察、探訪、評估不同使用者的狀態,以「促進進步」或「延緩退化」為目標,因此常見專業人員與相關機構頻繁地聯繫,也常見在不同的宣導場合,例如從國小校園等教育場域出發,讓小朋友體驗「輔具」,透過活動的方式讓學童更能夠理解家中身障者、行動不便長者的處境,培養關懷他人的同理心,習得社福體系相關的基本知識;或從社區場域出發,提供「輔具」行動據點的服務,明定日期、時間於社區活動中心、日間照顧設施或據點附近,協助附近居民,進一步提高民眾接觸、認識的機會與意願,如此一來,對於「輔具」所能提供的「身」、「心」、「靈」等各方面的服務協助及使用管道,才能在有限的資源,進行最有效率的資源分配。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對一般民眾而言,社會大眾對於「輔具」一詞的陌生,常會導致有時候真正有需要的家庭不見得主動、積極地接觸,或者會自行添購不適用的「輔具」造成資源消耗、浪費,甚至不當使用而受傷或其他負面的效果,反而更容易造成更為雪上加霜的艱難處境,因此藉由專業人員的引導,能夠更容易找到適合自身、親友的輔助器材,讓有需要的民眾都可以得到細心、妥善的協助,促進生活自立、強化健康,尋找到真正所需的照顧及支持,這也是近年來衛生福利部及各地方政府透過設置輔具中心、輔具服務據點、輔具服務便利站等,積極地推動對輔具的宣導,並且經由各項計畫,冀望縮短相關服務與大眾距離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儘管現今許多社福政策的擬定,乃至於當代研究中,對於社會福利體制下的「服務使用者」的界定已有很大程度的擴展,然而對一般民眾而言,或許仍有「似懂非懂」的狀況。然而,誠如本文開頭所說明的對於輔具「與時俱進」的觀點轉向,惟有透過不斷的服務與互動,才有機會一同攜手創造無障礙的美好生活。

 

撰文|陳俊偉
編輯|洪敍銘
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高齡友善資訊網

發佈時間:111/06/01
網站導覽 購買資訊
:::

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版權所有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served

115204臺北市南港區忠孝東路六段488號12樓|聯絡電話:02-26531949| 署本部位置圖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以上版本(螢幕最佳顯示效果為1280*960)

目前瀏覽數: 2689004